雖然共讀對幼兒的成長益處良多,能夠促進幼兒語言、認知、社交及情緒等方面的發展,並提升親子關係,但研究指出,自閉症幼兒在共讀時可能面對不少困難。他們較容易比同齡幼兒較不享受共讀,且較難專注於閱讀、理解和描述故事內容,還有理解故事人物的想法和情緒。因此,他們需要額外的共讀支援策略— RECALL (Whalon et al., 2013)。
在香港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中,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對於每個孩子而言,「家」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這個「家」不僅是指舒適的居住空間,更包括家人之間的溫暖互動,以及家居外部的環境。除了不打不罵,對任何形式虐待孩子說「不」,建立一個宜居的家庭及社區環境,廣義上是提供最有效全方位保護兒童的方式。
新學年剛開始,家長看到孩子適應新環境時表現穩定,原本以為可以放下心頭大石。可是,隨著開學幾週後,孩子對上學的態度卻突然從期待變為焦慮。這種現象可能讓家長感到困惑,甚至懷疑是否老師過於嚴厲或孩子在校園內遭到朋輩欺凌。但是,這些情況更可能是孩子對新環境持續地出現適應困難而來的表現。有學者稱這種現象為「蜜月期」(honeymoon)。
開學將至,意味著孩子即將踏入人生新的成長階段,除了要學習與父母分離,更要適應新的環境。研究顯示,孩子與父母之間安全的依附關係,成為了支持孩子外出探索的基石,而孩子人生首1000天,正正是與父母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關鍵期。
父母和孩子在日常互動中所採用的言語表達方式,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關鍵。為幫助家長更深入了解香港的親子溝通現況,我們能從掌握「愛的語言」(讚賞肯定、身體接觸、陪伴相處、贈送禮物、付出行動)入手,探究其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快將上映的電影《玩轉腦朋友2》,新增「阿焦(Anxiety)」一角,讓大眾再次掀起對情緒健康的關注。全港不少中小學校亦在六月份期間進行測考。家長會為著子女的學業成績緊張起來,希望他們在這次的考試中取得理想成績。事實上,適當的壓力有助化為動力。可是,當家長期望過高或會導致子女承受過多的壓力,更有機會令子女產生焦慮情緒,而持續及強烈的焦慮情緒可嚴重影響子女日常生...
相信沒有人喜歡「失敗」,因當要面對失敗時,我們會感到沮喪,容易放棄,影響建立自信心。身為父母更不願意自己的「寶貝」面對挫折,希望他們的人生能開開心心,一帆風順。
有不少父母希望能趁著假期與孩子渡過快樂美好的時光,卻總是為安排甚麼活動而煩惱。其實,只要父母願意付出時間,用心陪伴孩子,不用花錢也能與孩子建立優質親子互動,例如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去公園、砌積木、和買餸等等,把握生活中每一個增進親子關係的好時機。
近月不時發生家長疏忽照顧兒童的個案,有家長因外出買餸獨留兒童在家而造成意外。部分家長或會認為孩子同行會阻礙處理事情,或錯誤認為兒童獨留在家的時間短、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便會相對安全。事實上,孩子快樂成長有賴家人的保護及照顧,父母可以嘗試調整照顧孩子的心態及角度,在日常生活中好好把握親子相處的時光。
不少家長或許曾面對以下情況:子女初與別人進行社交互動時,表現退縮,並感到害羞和緊張,例如見到親戚和朋友時,會躲在家長身後,不願說話。這些害怕的反應,其實是兒童保護自己的表現,一般不會對日常生活有太大影響。但當導致害怕的事情慢慢減退,而擔心和憂慮仍然持續,並且影響兒童的學習、社交和日常生活時,則有可能出現焦慮問題,家長需要多加留意。
在父母心目中,每個孩子也是獨特的,各有長處和短處。孩子的發展過程有既定的先後次序,但進度則會因人而異。研究指出初生至學前階段是腦部發展的黃金期,兒童6歲前腦部發展已達90%,因此兒童早期發展是奠定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及未來長遠發展的關鍵時期。假如孩子在某個(或多個)發展範疇出現困難,表現明顯落後於其他同齡兒童,那就要及早讓孩子接受專業評估,並把握訓練的黃金...
語說:「三歲定八十」,指出一個人的成長多取決於小時候的所學所聞,因此從小打好基礎十分重要。要培養基本的學習能力,最簡單是從生活習慣做起,透過家長帶領小朋友認識生活中的事物、流程、常規等,再給予實踐的機會,讓其獲得基礎能力。小朋友擁有了基本的學習能力後,便可從中探索、思考、分析、嘗試,學習更多不同技巧及知識。
龜兔賽跑、醜小鴨、小紅帽,這些耳熟能詳的童話經典陪伴著我們成長。但作為家長的您,又有沒有想過,一本本看似簡單的童書,可以透過親子伴讀的方式,成為孩子學習路上的啟蒙老師呢?
親子共讀的好處有很多,不但能擴展兒童的詞彙庫、提升語言發展及社交能力,更能從小培養兒童對閱讀的興趣及促進親子關係。但對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兒童來說,他們的共同專注能力、對他人想法和情緒的理解,以及語言發展能力均有機會影響他們在親子共讀中的參與及表現。接下來我會為大家介紹一套共讀的方法—Reading to Engage Children with ...
經過兩個月的暑假,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期待著孩子享受校園生活。不過,部分家長亦會面對孩子出現焦慮的情況,最令家長懊惱的是,孩子經常表達「好驚」,但這份「驚」從何而來﹖小小年紀為何就這麼焦慮﹖
孩子感到焦慮,在上學的行為上可能呈現﹕與家長分離時會哭到難離難捨;在家能言善辨,在校卻沉默寡言;甚至出現抗拒上學的情況。家長嘗試勸說無效,「唔使驚、有咩好驚﹖」或分散注意...
3年疫情過後,生活逐漸回復正常,小朋友雖然能夠回歸豐富精彩的幼稚園生活,但同樣亦需要面對較多的困難﹕如因疫情緣故未能進行戶外活動,缺乏體驗群體生活、學習與人相處、鍛鍊大肌肉的機會,甚至自理能力都受到影響。因此,本年度升讀小一的小朋友將面對更大的挑戰,家長可以按以下小貼士協助子女順利適應小學生活。
小朋友不願做功課,常令家長感到「頭痕」。樂樂升上K2後,被媽媽形容為有「拖延症」。在課堂內,樂樂與同學的做事節奏不一樣,當同學們完成功課,陸陸續續參與課堂內的自選活動時,樂樂仍在書包中尋找自己的功課簿和鉛筆準備抄寫。樂樂的文字經常出現歪歪斜斜、時大時細的情況,部分文字更會左右倒轉。
經歷了長時間需要佩戴口罩的日子,幼童對此習以為常,戴口罩讓他們覺得受保護和有安全感。若要求他們立即脫下口罩,他們會感到緊張和焦慮,也可能擔心受感染,因而較難適應改變。
由於香港的居住環境較狹小而戶外活動空間不足,很多家長於子女學前階段容易忽略大肌肉的發展。事實上及早讓幼兒參與攀爬活動及球類活動等,對其大肌肉發展甚有益處,就讓我們一同拆解有關3-6歲幼兒的大肌肉發展的迷思。
在大部分家長心目中,學業對於孩子是最重要的一環,在正式上學之前,便為孩子預備一套套的教材,又會預早了解Playgroup及幼稚園的資訊。然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樣重要。何時才讓孩子自行吃飯?孩子何時要學懂自己換衣服?就讓我們拆解有關自理能力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