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兒教養|明確的界限有助孩子學懂自律 專家以實例教家長如何入手!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總會為孩子劃定界限。然而,在設定限制和給予孩子探索自由之間,往往難以取得平衡。如果界限過於嚴格,或會給孩子帶來壓力,甚至影響親子關係;若過於寬鬆,則可能無法有效約束孩子。因此,父母需要為孩子定立清晰且一致的界限,並堅定且明確地向孩子傳達界限的準則。
明確的界限有助培養孩子的品德
有效的界限能讓孩子清楚知道甚麼是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行為,以及他們需要擔承的後果。孩子或會有挑戰底線的時候,試圖測試父母會否因他們的情緒高漲及激烈反應而妥協。例如,如果界限為每天看電視30分鐘,但孩子超過這個時間後,媽媽關掉電視,孩子卻開始大吼大鬧,此時,媽媽可能迫於無奈再次打開電視,或試圖用其他好處來讓孩子安靜。這樣的做法不僅讓孩子學會用行為或情緒來爭取想要的東西,還可能加劇親子衝突。

當孩子明白自制和負責任的範圍,便不會因模糊的邊界而感到焦慮及困惑,從而培養情緒調節的能力。同時,孩子明白界限的限制後,能夠在安全的範圍內放心探索新事物。習慣在清晰明確的界線中成長的孩子,能夠慢慢學懂自律、尊重規則,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最終培養責任感並建立安全感。
訂立及表達清晰界限的方法
首先,家長於訂立界限時應保持正面心態,因為設立界限並非要懲罰孩子,而是幫助他們理解及確定應有的規範。其次,家長需要留意界限是否以具體且孩子明白的字眼向孩子表達。例如:如果規定是每天看電視30分鐘,就可以告訴孩子:「我們訂立每天看電視30分鐘,現在一起設定計時器時限。當計時器響起時,就要關上電視。」此外,家長可以簡單說明設定界限的原因,例如:「電視屏幕會影響視力,所以我們要在適當的時間內讓眼睛休息。」這樣清楚地告訴孩子能減少爭議。
在訂位界限的過程中,家長亦可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討論及協商,讓孩子明白自己有份參與提出意見,並共同制定一致的界限及其後果。最後,家長可以藉著正面鼓勵,例如:「我知道你可以做到!」以及提前預告,例如:「時間尚餘5分鐘,電視時間即將結束。」讓孩子有信心及心理準備去遵守界限。
堅守界限︰穩定情緒及耐心引導
面對孩子越界的行為,家長需要堅守2個原則︰穩定情緒及耐心引導。當孩子挑戰界限時,家長首先要保持冷靜,避免因孩子的情緒爆發而輕易讓步,或牽動自己的負面情緒反應。如果家長輕易妥協,孩子或會加劇破壞界限的行為;若然家長開口責罵,則可能會引發衝突。
其次,家長應了解孩子不遵守界限的原因,耐心引導孩子說出想法及感受,明確認真地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並告知需要承擔的後果。最後,家長可以溫和而堅定表達立場及規限。例如︰「我覺得很失望,因為你忘記了我們說好每天看電視30分鐘的界限,這讓我覺得不被尊重。由於你未遵守約定,根據我們訂立的規限,你今天將沒有茶點時間。」
總括而言,家長與孩子劃定規限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累積經驗的過程。只要家長保持穩定情緒並耐心引導,調整自身心態,就能有效地教導孩子理解和遵守界限。
(文章由香港小童群益會家庭生活教育組 家庭生活教育主任 林霈姑娘授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