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到來,難免會多吃一點,若不慎地進食過量,導致損傷脾胃,不能正常消化、吸收,以致飲食內停,消化不良,形成了食滯、甚至食積的情況。除了可以透過減少進食和吃得清淡些來紓緩之外,建議可以服用一些具有消食化積、健脾和胃功效的中藥,例如︰山楂、麥芽、穀芽、雞內金、神曲、陳皮等,以助消食化滯,紓緩腸胃不適。
秋分,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秋分後開始晝漸短夜漸長,並且開始出現秋意,但暑熱未退盡,夜間有涼意,天氣開始變得乾燥。中醫理論認為秋燥侵犯肺臟,容易引起口乾口渴,咳嗽聲沙,大便乾結,皮膚乾燥搔癢,鼻敏感發作等等問題。
每年暑假,都是小朋友最開心放鬆的時間,可以暫時放下書包,盡情玩樂一番。但暑假過後,小朋友就要收拾心情,回到校園。而家長,則可以為小朋友準備合時的強身健體、補腦醒目的湯水,為小朋友的身體打好根基,迎接新學年的新挑戰了!
許多家長都會煩惱子女的飲食健康問題,擔心子女營養吸收不足從而影響身心發育,但有不少小朋友雖然食慾旺盛,但食再多也不長肉,中醫認爲與脾胃關係甚大。
小朋友睡覺的時間,如果發出「咯吱咯吱」的怪聲響,很可能就是出現「磨牙症」,中醫又稱為「齘齒」。磨牙症指的是除正常咀嚼、說話以外,牙齒間的相互摩擦現象,夜間磨牙是小朋友成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現象,當中大部分為暫時性的。
據美國牙科學會數據顯示,大約有38%的幼兒都有睡眠中磨牙的現象,偶爾磨牙發作,不屬病態,家長無需過度擔心。不過,如果磨牙的次數過於頻繁,甚至每...
炎炎夏日,即使小暑未至,香港的天氣已經十分酷熱,踏入小暑,加上全球暖化的問題,意味著將要迎來更熱的夏天,我們都少不免進食多了生冷寒涼之品以解暑,但是飲食生冷容易損傷脾胃,造成腸胃不適之餘,又使人疲倦,提不起勁,那麼有甚麼解暑的方法呢?
小暑與心相應,炎熱的天氣在生理上會令人大量汗出,而心理上則容易令人心煩氣燥,因此中醫有「暑熱傷津」及「暑耗心氣」一類的說法...
每年到春夏轉季,天氣悶熱而潮濕,加上春夏是萬物生長的時節,可以助長陽氣萌芽發展,但往往有小朋友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導致睡眠質量變差,容易多夢。雖然多夢不算大病,但如果情況反覆,對小朋友智力和肢體的成長也會產生影響。
原本到夜晚,陽氣在外工作了一天,會回到體內的陰血裡休養,身體隨之進入睡眠的狀態。但假如陽氣太過旺盛,或者陰血虛弱,陽氣便無法潛藏,導致睡眠質素...
口罩令取消後,人們不再戴口罩,以及天氣轉變導致更多人咳嗽的情況。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可能與氣候變化、外邪侵入和體內的防禦力下降有關。
立夏是農曆24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亦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一般約在每年的5月5日至21日之間,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時至立夏,萬物繁茂。標誌著自然萬物由「生」到「長」的一個轉折,沒有春生夏長,就不會有秋收冬藏。立夏的開始,也就是天地陽氣最旺,天地相交最深,氣溫將逐漸升高,萬物將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環節。
朋友放了一個開心愉快的復活節長假,少不免吃多了甜食、煎炸、肥膩、濕熱等食品,加上玩樂太過,比平時又較夜瞓。假期過後,小朋友們都要收拾心情上學,醫師也真的接觸多了小朋友生病的情況。此時,父母不妨煮些清濕熱的湯水及為小朋友做簡單推拿,以舒解身體上的不適。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是春天的中分點。它正好是一年當中晝夜等長的日子,從中醫角度來看,春分是人體陰陽平衡的重要節氣,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因此人們保健養生也應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春分節氣多風、寒、濕邪,陽虛質、氣虛質、陰虛質患者在春分節氣轉化時有諸多不適症狀,尤其伴有風濕性疾病、腰腿痛、慢性呼吸系統等疾病的患者,春分養生尤其重要。
家長都希望小朋友快高長大,但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小朋友呢?原來,家長們只要捉緊春夏季的生長季節,在適合的年齡階段配合適當的食療,小孩的增高效果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鼻敏感,古時稱「鼻鼽」,表現為突發性鼻癢、鼻塞、流鼻水和打噴嚏等,在兒科病當中屬常見病,往往和久咳、反覆感冒、哮喘病,甚至其他敏感症,如濕疹等有關連。
早春天氣回暖,雨量增多。雨水一多,濕氣就會加重。所謂「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氣不單最難去除,而且對脾傷害也最大。而脾更是幾乎決定幼兒抵抗力強弱的關鍵。因此「健脾祛濕」是小朋友調理身體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家長要留意,幫小孩祛濕,不能一味照搬成人方法,更不能等到「濕盛困脾」時再行動。趁「立春」開始,就是時候幫小孩祛濕了。
新的一年開始,大家知不知道廿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什麼呢?答案就是「立春」,「立」指開始,「春」是生長和溫暖。「立春」寓意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結束,開始進入萬物生長和風和日麗的春季。在大自然界中最明顯的地方就是萬物開始回復生機和生長的跡象。
「冬至」即為一年之中黑夜時間最長、日照時間最短的日子。中醫認為「冬至」是全年「至陰之日」,乃因應天人相應的理論,人體的陽氣在「冬至」之日是全年最差的,而「冬至」之後陽氣會順應大自然而漸漸增加,許多重病患者會因為未能適應變化而加重病情;如能調理得宜亦可逐漸康復,所以會有「重病難過冬至節,過了冬至可延年」的說法。故在這陰陽轉換的節氣,固護陽氣以及進行補益尤為重要...
每逢到了秋冬季節,家長們總會發現,儘管已經給自己的小孩子穿夠了禦寒的衣物,但是摸著他們的手腳,總是冰冷冰冷的。其實,從現代醫學理論的角度,其原因有三:一、小孩子血液量較成年人少,而且血壓較低,肢體末端血液循環未完善;二、小孩子新陳代謝較快,四肢的活動量大,體溫散發較快;三、天氣寒冷時,身體會將寶貴的熱量留給心肺等重要器官,減少血液供給皮膚。所以,家長們在天氣...
11月為秋冬交接的時間,天氣漸漸變得乾燥寒冷,在中醫學角度上,燥邪與寒邪容易同時侵襲人體。中醫理論指「肺喜潤而惡燥」,燥邪易傷人體津液,使人口乾舌燥、唇乾、咽乾、皮膚皸裂等;燥邪亦易傷肺氣,使人易患感冒及呼吸道疾病。所以預防秋燥,飲食上應減少進食辛辣刺激食物,例如薑、蔥、蒜、辣椒等;麻辣火鍋、燒烤更要少吃,避免「上火」。
立冬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氣,也意味着秋天的結束,冬天的來臨。在氣候方面,會由秋天的乾燥雨少,慢慢變成冬天的寒凍陰雨。立冬是萬物開始收藏和休養的時候。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即是春夏兩季需調陽氣,冬則調陰氣,避免因過熱或過寒而生病。冬天宜將陽氣潛藏於體內,是補充身體元氣的好時機。
今天 (8日) 是寒露節氣的開始。「寒」就是寒冷,「露」就是露水,古代通常用「露」來表達天氣轉涼變冷之意。所謂寒露,意思是說天氣變冷,地面上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有「寒露寒露,遍地冷露」的俗語。自寒露時節起, 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由熱轉寒。在自然界中,隨著寒氣的增長,萬物逐漸蕭落,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而燥邪傷肺,寒邪亦傷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