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有該標籤的所有文章
-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代表了春天的到來。今年的立春在2024年2月4日,立春過後,氣溫日漸回暖,空氣濕度上升,容易感到昏昏欲睡、疲乏,這就是俗語說的「春睏」。1 year ago
-
俗稱「風疹」的蕁麻疹即中醫的「癮疹」。以皮膚局部或全身出現風團、瘙癢為特徵,時隱時現。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在短期內約一星期可痊癒,慢性則反復發作達數月甚至數年。 中醫認為風疹的發病根本是由於稟賦不耐,意思即是由先天或後天積漸而成的一種容易感受外邪或對食物過敏的體質傾向。每遇季節變換外邪侵襲;或因過食膏脂厚味、海產發物;又或遇上壓力精神緊張焦慮抑鬱,便易...1 year ago
-
近日天氣較為寒冷,雖稍為回暖,但日夜溫差大,大人小朋友要小心不慎着涼而引起的寒咳。香港位處嶺南地區,較難觀察結霜。但《黃帝內經》說「君子周密」,仍需及時添衣補暖慎防著涼。1 year ago
-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 此時白天慢慢變長,也是陽氣初生之時。陽氣充足,能增強人體免疫力,相反陽氣虛弱,百病由生。 因此冬至是進補的好時機。1 year ago
-
立,為指建立、開始,冬,即冬天,亦有終結收藏之意。立冬,是冬天的開始,農作物經已收成完畢,動物逐漸進入冬眠狀態。這段時間雨水明顯減少,而乾燥北風的到來,見不時起風,或會氣溫驟降,日夜溫差較大。 小朋友抵抗力相對較弱,易感邪而病,此時家長需要多加留意。1 year ago
-
不少家長反映開學後,小朋友接連生病。我們常見小朋友因感冒、咳嗽、鼻敏感等來看病。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身體發育未完全,故不能抵抗外邪便容易生病。加上小朋友大多沒防病意識,上學後與同學親密接觸,沒有注意個人衛生。生理特性上,小朋友肺、脾、腎未發展成熟,肺屬嬌臟,常見患上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疾病。孩子患病有傳變快,有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特徵,應當及時就醫治...1 year ago
-
中秋節到來,難免會多吃一點,若不慎地進食過量,導致損傷脾胃,不能正常消化、吸收,以致飲食內停,消化不良,形成了食滯、甚至食積的情況。除了可以透過減少進食和吃得清淡些來紓緩之外,建議可以服用一些具有消食化積、健脾和胃功效的中藥,例如︰山楂、麥芽、穀芽、雞內金、神曲、陳皮等,以助消食化滯,紓緩腸胃不適。1 year ago
-
秋分,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秋分後開始晝漸短夜漸長,並且開始出現秋意,但暑熱未退盡,夜間有涼意,天氣開始變得乾燥。中醫理論認為秋燥侵犯肺臟,容易引起口乾口渴,咳嗽聲沙,大便乾結,皮膚乾燥搔癢,鼻敏感發作等等問題。1 year ago
-
每年暑假,都是小朋友最開心放鬆的時間,可以暫時放下書包,盡情玩樂一番。但暑假過後,小朋友就要收拾心情,回到校園。而家長,則可以為小朋友準備合時的強身健體、補腦醒目的湯水,為小朋友的身體打好根基,迎接新學年的新挑戰了!1 year ago
-
許多家長都會煩惱子女的飲食健康問題,擔心子女營養吸收不足從而影響身心發育,但有不少小朋友雖然食慾旺盛,但食再多也不長肉,中醫認爲與脾胃關係甚大。1 year ago
-
炎炎夏日,即使小暑未至,香港的天氣已經十分酷熱,踏入小暑,加上全球暖化的問題,意味著將要迎來更熱的夏天,我們都少不免進食多了生冷寒涼之品以解暑,但是飲食生冷容易損傷脾胃,造成腸胃不適之餘,又使人疲倦,提不起勁,那麼有甚麼解暑的方法呢? 小暑與心相應,炎熱的天氣在生理上會令人大量汗出,而心理上則容易令人心煩氣燥,因此中醫有「暑熱傷津」及「暑耗心氣」一類的說法...1 year ago
-
每年到春夏轉季,天氣悶熱而潮濕,加上春夏是萬物生長的時節,可以助長陽氣萌芽發展,但往往有小朋友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導致睡眠質量變差,容易多夢。雖然多夢不算大病,但如果情況反覆,對小朋友智力和肢體的成長也會產生影響。 原本到夜晚,陽氣在外工作了一天,會回到體內的陰血裡休養,身體隨之進入睡眠的狀態。但假如陽氣太過旺盛,或者陰血虛弱,陽氣便無法潛藏,導致睡眠質素...1 year ago
-
口罩令取消後,人們不再戴口罩,以及天氣轉變導致更多人咳嗽的情況。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可能與氣候變化、外邪侵入和體內的防禦力下降有關。2 year ago
-
立夏是農曆24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亦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一般約在每年的5月5日至21日之間,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時至立夏,萬物繁茂。標誌著自然萬物由「生」到「長」的一個轉折,沒有春生夏長,就不會有秋收冬藏。立夏的開始,也就是天地陽氣最旺,天地相交最深,氣溫將逐漸升高,萬物將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環節。2 year ago
-
朋友放了一個開心愉快的復活節長假,少不免吃多了甜食、煎炸、肥膩、濕熱等食品,加上玩樂太過,比平時又較夜瞓。假期過後,小朋友們都要收拾心情上學,醫師也真的接觸多了小朋友生病的情況。此時,父母不妨煮些清濕熱的湯水及為小朋友做簡單推拿,以舒解身體上的不適。2 year ago
-
家長都希望小朋友快高長大,但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小朋友呢?原來,家長們只要捉緊春夏季的生長季節,在適合的年齡階段配合適當的食療,小孩的增高效果就可以事半功倍了!2 year ago
-
早春天氣回暖,雨量增多。雨水一多,濕氣就會加重。所謂「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氣不單最難去除,而且對脾傷害也最大。而脾更是幾乎決定幼兒抵抗力強弱的關鍵。因此「健脾祛濕」是小朋友調理身體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家長要留意,幫小孩祛濕,不能一味照搬成人方法,更不能等到「濕盛困脾」時再行動。趁「立春」開始,就是時候幫小孩祛濕了。2 year ago
-
新的一年開始,大家知不知道廿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什麼呢?答案就是「立春」,「立」指開始,「春」是生長和溫暖。「立春」寓意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結束,開始進入萬物生長和風和日麗的春季。在大自然界中最明顯的地方就是萬物開始回復生機和生長的跡象。2 year ago
-
「冬至」即為一年之中黑夜時間最長、日照時間最短的日子。中醫認為「冬至」是全年「至陰之日」,乃因應天人相應的理論,人體的陽氣在「冬至」之日是全年最差的,而「冬至」之後陽氣會順應大自然而漸漸增加,許多重病患者會因為未能適應變化而加重病情;如能調理得宜亦可逐漸康復,所以會有「重病難過冬至節,過了冬至可延年」的說法。故在這陰陽轉換的節氣,固護陽氣以及進行補益尤為重要...2 year ago
-
每逢到了秋冬季節,家長們總會發現,儘管已經給自己的小孩子穿夠了禦寒的衣物,但是摸著他們的手腳,總是冰冷冰冷的。其實,從現代醫學理論的角度,其原因有三:一、小孩子血液量較成年人少,而且血壓較低,肢體末端血液循環未完善;二、小孩子新陳代謝較快,四肢的活動量大,體溫散發較快;三、天氣寒冷時,身體會將寶貴的熱量留給心肺等重要器官,減少血液供給皮膚。所以,家長們在天氣...2 year a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