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拆解兒童手腳冰冷3大主因 小心添加過多衣物適得其反! 

每逢到秋冬季節,家長們總會發現,儘管已經給自己小孩穿夠了禦寒衣物,但是摸著他們的手腳,總是冰冷的。其實,從現代醫學理論的角度,其原因有三:一、小孩子血液量較成年人少,而且血壓較低,肢體末端血液循環未完善;二、小孩子新陳代謝較快,四肢的活動量大,體溫散發較快;三、天氣寒冷時,身體會將寶貴的熱量留給心肺等重要器官,減少血液供給皮膚。所以,家長們在天氣寒冷時發現小朋友手足冰冷,並不需要過分擔心,其實,家長只要摸一下小孩子的頸背部便可判斷其是否夠暖。過多地添加衣物,反而適得其反。

中醫認為,如果小孩子在溫暖的環境下也表現出手足冰冷的情況,也可能反映小兒的脾、肺、腎三個臟腑出現狀況。

 家長只要摸一下小孩子的頸背部便可判斷其是否夠暖。過多地添加衣物,反而適得其反。(Photo AC圖片)

小兒手足不溫暖與脾陽不足及氣血虛弱關係最為密切。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由於其「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的生長特性,部分臟腑功能如脾胃未能跟上身體發育的進度,又若飲食餵養不恰當,更容易產生脾胃疾病。 古書有云:「脾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當氣血化生不足,脾陽不能溫暖四肢時,小孩子就容易出現手足冷的情況,更有可能出現消瘦,少氣懶言,食慾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狀。

其次,小兒手足不溫與肺臟嬌嫩有關。「肺主皮毛,主宣發,主一身之氣。」中醫理論認為:小兒肺臟嬌嫩,肺氣宣發功能未健全,容易出現手足不溫。此時的小孩子還會比較容易受外邪侵犯而引起感冒、咳嗽、肺炎喘咳嗽等疾病。

最後,小兒手足不溫還與腎氣不足有關。 「腎藏精,主骨,為先天之本。」 中醫理論認為:腎臟的這種功能對小兒生長發育極為重要。腎氣不足,供給身體生發的力量少了,精氣輸送不到身體的末端,所以出現手足冷的症狀。此時的小孩子主要表現為下肢的冰冷,還可能會伴有生長發育遲緩,精神不集中,尿頻、尿床等症狀。

針對上述情況,有以下幾方面建議:

01 日常起居方面

衣著適中,不宜過多或過少。

適當戶外運動和曬太陽。

秋冬季節注意保暖。

避免進食寒涼冰冷食物。

02 食療方面

一、淮山白術陳皮黨參煲瘦肉

材料:淮山30克、白術20 克、陳皮6克、黨參20克、瘦肉300克、生薑2片、紅棗3枚(2-3人份量)

做法﹕紅棗去核,洗淨所有材料,浸泡15分鐘,瘦肉汆水後放入,加入適量清水煲45分鐘。

功效:健脾補氣

二、蟲草花南北杏無花果煲豬肺

材料:蟲草花20 克、南杏仁6克、北杏仁3克、無花果3枚、黨參20克、豬肺1個、生薑2片、紅棗3枚(2-3人份量)

做法﹕紅棗去核,洗淨所有材料,浸泡15分鐘,豬肺清洗乾淨後汆水放入,加入適量清水煲45分鐘。

功效:補肺益氣

三、桑葚熟地黑豆枸杞燉烏雞

材料:桑葚20克、熟地20克、黑豆30克、枸杞子15克、陳皮6克、烏雞1隻、生薑2片、紅棗3枚(2-3人份量)

做法﹕紅棗去核,洗淨所有材料,浸泡15分鐘,烏雞肉剝皮及切除肥膩後汆水放入,加入適量清水,隔水燉90分鐘。

功效:補腎益精

除了湯水食療之外,也可以外用艾葉泡腳以改善此問題。(Photo AC圖片)

03 外用艾葉泡足 

材料:艾葉20g、水2升

方法:將艾葉放入2升水中,中火煲20分鐘,撈去艾葉。注意浸泡水溫不宜過高,45度為宜。浸泡雙腳時,應浸過踝關節(即腳眼位置),若水溫下降可稍加艾葉水,泡至有全身微微出汗即可,浸泡時間約為15-20分鐘。

浸泡頻率:秋冬季節,在睡前泡腳,以一周1-2次為宜

適用人群:有手足冷症狀的3歲以上小孩及成年人

功效:驅寒除濕,溫經通絡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有任何疾病或健康問題,請向醫生查詢。

(文章由康河中醫診所  梁金華註冊中醫師分享)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DR-Max兒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