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中,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對於每個孩子而言,「家」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這個「家」不僅是指舒適的居住空間,更包括家人之間的溫暖互動,以及家居外部的環境。除了不打不罵,對任何形式虐待孩子說「不」,建立一個宜居的家庭及社區環境,廣義上是提供最有效全方位保護兒童的方式。
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重要引導者,家長在孩子睡前的表現,往往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根據研究和專家建議,以下是家長在孩子睡前應該做的5件事:
父母和孩子在日常互動中所採用的言語表達方式,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關鍵。為幫助家長更深入了解香港的親子溝通現況,我們能從掌握「愛的語言」(讚賞肯定、身體接觸、陪伴相處、贈送禮物、付出行動)入手,探究其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相信沒有人喜歡「失敗」,因當要面對失敗時,我們會感到沮喪,容易放棄,影響建立自信心。身為父母更不願意自己的「寶貝」面對挫折,希望他們的人生能開開心心,一帆風順。
「我要,我即刻要!」、「你幫我做埋佢吖,我唔識呀!你做好啲嘅!」、「爸,同我攞杯水過嚟!」、「我唔理,見到就係我嘅,佢哋冇份玩!」、「你夾埋俾我食啦!唔係嘅話,我唔食!」、「要我食飯?你俾手機我玩先啦!」
在餐廳、公園、遊戲室,總會遇見一些家長教導孩子要「分享」。無論是食物、玩具還是遊樂設施,家長都希望自己子女要學習與別人分享。看看面前的孩子,究竟有多少次是他們真心想分享?還是因為他們聽話、服從權威而聆聽家長的指示呢?
「媽媽,這個是什麼?」、「媽媽,是太陽曬我們,為什麼會說『我們曬太陽?』」、「爸爸,升降機是怎樣上升的?」……
「小朋友出街唔拖實爸爸媽媽,會有咩問題?」答案就是可能會釀成意外和危險。父母除了要向小朋友解釋外出時要拖手的原因之外,究竟還有什麼實用的方法可以令小朋友意願去拖手呢?如果小朋友不聽話,又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的情緒呢?想知道更多,看看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李淑輝(Jody)的講解。
經歷了長時間需要佩戴口罩的日子,幼童對此習以為常,戴口罩讓他們覺得受保護和有安全感。若要求他們立即脫下口罩,他們會感到緊張和焦慮,也可能擔心受感染,因而較難適應改變。
由於香港的居住環境較狹小而戶外活動空間不足,很多家長於子女學前階段容易忽略大肌肉的發展。事實上及早讓幼兒參與攀爬活動及球類活動等,對其大肌肉發展甚有益處,就讓我們一同拆解有關3-6歲幼兒的大肌肉發展的迷思。
怎樣處理小朋友的激烈情緒或不當行為最有效 ?「打仔」是否真的沒有效果?教不到小朋友正確的行為?如果沒有效果,又怎會還有家長「打仔」?
在大部分家長心目中,學業對於孩子是最重要的一環,在正式上學之前,便為孩子預備一套套的教材,又會預早了解Playgroup及幼稚園的資訊。然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樣重要。何時才讓孩子自行吃飯?孩子何時要學懂自己換衣服?就讓我們拆解有關自理能力的迷思。
在父母眼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在孩子的腦袋卻有千百個問號。孩子的眼睛是一面放大鏡、一台X光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眼所看到,手所觸及,只要他們認為是稀奇古怪、有趣的東西,便總愛拉着父母問個不亦樂乎。
大部分家長的教養模式大多是找出問題,然後面對及解決它;為了克服弱點求進步,就會勤加訓練與治療;遇上解決不了的困難,則會尋求專家的意見與介入。筆者在這裡分享另一種育兒理念:「強項為本」,意思是以發掘、發展及發揮孩子潛能,促進他們的自尊、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感與生活滿意度為目標。而這些目標,是可陪伴孩子一生的「軟實力」。
上星期,我與朋友一起去兒童主題餐廳。飽肚後,一起與小朋友到玩具區玩,小朋友拿起玩具鋼琴開始唱歌,朋友不斷在身邊讚賞:「嘩!你好叻呀!再彈多啲!」於是……
學生們開心享受長假期之後,很可能因不節制而養成沉迷網絡的壞習慣Professor Dr. Jean M. Twenge 是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撰寫《iGen》,內容依據大量美國年青人的數據及深入面見,描述手機時代長大的年輕一代,如何較易沈溺於網絡世界、日夜顛倒玩手機遊戲 、網絡成癮,養成數碼行...
面對大環境的轉變,我們很容易會有不安、擔心、憂慮等情緒,特別在反覆的疫情下,身為父母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家庭的重擔,經濟、家庭和情緒壓力更是層層叠。當家長在管教孩子上遇到困難,有時難免會發生親子衝突,甚至出現情緒失控。若因一時衝動而對子女作出過激行為,將會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不管你已為人父母或計劃在不久將來生育,電視劇 《反起跑缐聯盟》 都是你的寫照。它以幽默方式展示家長們的生活經驗和抱有的教育理念,以及大家每日面對的育兒問題。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育兒風格,其中德國的育兒風格與亞洲國家大相徑庭,甚至直接攻擊亞洲家長最常做的育兒方式。你有幫孩子檢查功課嗎?在德國老師眼中,這樣的做法可是大不合格!
日前美國肯塔基州一個網紅家庭,夫婦二人帶着六名子女跑馬拉松,年紀最小的兒子只有六歲。他們完成賽事後於Instagram分享心得,隨即受到不少網民指責,直斥父母要求六歲小朋友跑馬拉松是「虐待」,引來極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