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路】淋雨後要點做才不會感冒?
淋濕身或被雨撇濕了褲腳、鞋襪,又或者風大夾著濕氣吹住頭部,可以點做才不會病呢?
被雨水所濕是中醫說的外濕之一,中醫認為,濕有內濕及外濕之別,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居處潮濕、涉水淋雨、霧氣、久居於山林、海邊或陰暗之地等導致;內濕大多關於脾失健運,水液運行受到阻礙,以致濕從內生。
下雨時水多、濕重,即使氣溫不是太低,人的體感溫度也會較乾燥時低,中醫認為濕性黏滯,濕與寒互合氣滯留,易形成濕冷陰凍之環境,若人的抵抗力不足(正氣不足)就會易生病。
如果淋雨後覺得毛管鬆鬆的,較平時怕風及凍,身體又較攰,你就要小心,可能是著涼、開始作感覺冒了。此時,最需要的就是休息、保暖,如無其他症狀,可以馬上喝蔥豉茶(下文介紹)。
如果沒有被雨弄濕身體或衣服,只是在風大雨大的時候在室外逗留長些,之後覺得頭重重、很想睡覺、肩膀較平時痠重或有輕微緊張不適,你有可能是受風邪所傷。中醫認為頭部乃諸陽之首,當人體被風所侵時,頭頸部定會最先被襲,所以不論是風寒或風熱感冒,普遍最先出現的症狀都是頭痛,或是頸肩部痠、緊、痛等,這時不用辨風寒或風熱,當以袪風化濕為要,可以用暖薑擦頭頸來袪風除濕。(下文介紹)
很多人以為只是涉水而行,或被大雨浸濕了鞋襪,身體及頭都沒沾濕,就不怕患感冒,其實這是不對的。
當正氣充盈時,浸了雙足或下肢,只要快速抹乾、不再穿著濕鞋或濕襪,是不會有大問題。不過,筆者就見到很多人因為工作或在學校,沒有乾爽的鞋子可換,一直穿著濕鞋,這樣除了易受真菌感染(香港腳)之外,若本身是陽氣不足者,很易引起關節痛或肌肉痠痛,因為皮膚被濕氣長時間纏住,加上辦公室的冷氣,寒加濕邪一起侵犯,就會造成局部之氣血不暢,不通則痛。若反覆如此,日久必定造成不同的風濕痹證等問題,濕足一定要換乾鞋,濕襪一定要脫掉,最好用暖風吹吹腳底,有助溫陽化濕。素來易小腿痠痛或雙足不溫者,可以用丁香吳茱萸水浸腳。(下文介紹)
1.蔥豉湯
材料:蔥白(不要綾色部份)3棵,淡豆豉半湯匙,水1.5碗
煮法:蔥洗淨,切小段,蔥頭拍開,全部材料加水以大火煮滾後改中火煮20分鐘,隔渣取茶即成。
服法:趁溫服用。受雨濕或受寒後,馬上服用,效果更佳。
功效:解表散寒,適合淋雨著涼後怕冷及周身痠攰者。
2.暖薑擦頭頸袪風法
材料:連皮生薑厚切(約0.5厘米厚)成數大片
準備:以白鑊炕生薑至水份收乾,以薄手帕包裹溫暖的生薑,沿兩邊太陽穴開始向耳後輕擦一遍,薑冷了換暖的。擦完耳後由上而下擦頸側及肩胛位置,薑一定要維持溫暖,力度不用太大,肩頸位可隨個人感覺擦揉數遍,最後把一片較為溫熱的生薑放在頭頂的百會穴上待至薑變凍後,棄去。
宜忌:對薑過敏者不宜。
功效:疏散頭風,助升陽氣,舒緩頭脹、頭重,肩背畏寒等不適。
3.丁香吳茱萸水浸腳
材料:丁香、吳茱萸各2両,水5公升
準備:以大火將全部材料煮滾後,改文火煮2分鐘,隔渣留水,將水倒進浸腳容器內,待水溫下降至40至43度左右,即可用來浸腳。
泡浸方法:泡浸至水不溫後不要再浸,泡浸期間以小毛巾將水反覆淋在足三里穴上效果更好。離水後馬上抹乾雙腳,怕凍者穿襪保暖,每日一次。
宜忌:小腿及雙足有傷口或感染者不宜,糖尿病重症者宜先諮詢醫師或醫生,孕婦不宜、發燒者不宜。
功效:溫陽散寒,袪濕通經脈,適合雙足受寒,雙足不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