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發布本港首項「父親道德情緒及參與照顧特殊需要子女的需求調查」(下稱「調查」),據研究推算截至2023年中,主力參與照顧2至12歲特殊需要子女的父親,相關人數為12,554人。調查發現在照顧特殊需要子女的過程中,逾6成半父親曾產生羞恥感,因而引發迴避行為;逾7成半感內疚,因而出現補償行為。
「電子奶嘴」一直是不少家長的育兒課題,近日有港媽在社交平台發文指自己和長輩同住,孩子由1歲半開始日日看iPad和電腦,升小學後更機不離手,要「好惡」訓斥才停一會,向網民請教該如何是好。
近年,香港社會經歷各種離別與去留。長者面對子女移居他方,除了內心百感交集,生活亦面臨各種轉變。為了解「留港長者」的需要並倡導合適的服務,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服務處)於 2022 年 11 月至 2023 年 2 月期間進行「留港長者狀況及服務需要調查」,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 203 位長者,發現近四成(36.0%)受訪長者有子女在 2020 年或以後移民,當中超...
保良局於屬下10間幼稚園推展為期3年的正向教育計劃,藉以提升師生及家長的精神健康及抗逆力。保良局就相關計劃進行成效研究,結果發現學童在參加計劃後更體諒他人、樂於助人,並有更高的學習動機,更為勇於嘗試新事物。
家長最關心的當然是子女的健康及發展,很多家長為了讓子女「贏在起跑線」上,從胎教到報讀補習班等等。不過,最近牛津大學研究指出,子女的智商與媽媽的身形有關。
「遊戲」對兒童的益處近年受到廣泛研究支持,不少國家開始將「遊戲」納入學前教育的課程指引中,香港也緊隨其後,提倡「遊戲中學習」,成效如何呢?
跨國研究
東華學院於2017年起參與由樂高基金會贊助的跨國研究,研究團隊共招募了594位來自阿根廷、丹麥、英國、美國和香港的5歲、7歲兒童及家長參與研究,探究兒童和家長如何理解遊戲和學習的關係,希望研究結果...
晝夜節律是指一種以24小時為周期而變動的生理現象,是由大腦中一群位於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 SCN) 的互通神經細胞所掌管。是次研究招募了10名受試者,進行了為期13日的研究。測試中受試者的早午晚3餐都固定相隔5小時,首6日受試者的早餐時間為起床後半小時,6日之後,早餐時間則改為起床後的5.5個小時之後。實驗發現...
市面上各式食品琳瑯滿目,許多食品更標榜有益健康,但這些食品原來未必實至名歸,當中更有許多食物陷阱家長未必清楚。日前天然有機零售店綠盈坊(O’Farm)就「本港家長為子女挑選小食習慣」進行網上問卷調查,香港家長對於食品營養成份意識仍有改善空間。
綠盈坊於本年4至5月期間,於網上訪問約501名育有6至18歲子女的家長,就他們為子女選購食品的考...
芬蘭登圖爾庫大學(University of Turku) 日前發表最新研究結果,指兒童進食垃圾食物及吸煙,會令他們於中年時期,腦部加速老化六年,令癡呆症提早發生。是次研究一共招募3,596位年齡介乎3至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就他們的血壓、血脂、身體質量指數及抽菸習慣,進行了長達31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如果飲食或生活習慣不良,長...
日前,美國全國兒童醫院研究所(The Research Institute at Nationwide Children's Hospital) 發表追蹤研究結果,指棉花棒其實具有對耳朵造成受傷的風險。
研究發現指,由1990年至2010年期間,美國醫院急症室,18歲以下兒童因使用棉花棒而造成的耳朵傷害的個案,總共有263,338宗,即平均每年有1...
哈佛大學及麻省理工就有科研專家,於最新一期《美國微生物學會期刊》(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Journal) 發表文章指,「鼻屎」中附帶的鼻水可防止細菌於牙齒上形成蛀牙,而吃下「鼻屎」,其本身混有的細菌可啟動免疫系統,增進腸道健康。
參與撰寫報告的加拿大沙斯卡寸旺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