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無益?】遊戲中學習反感壓力?港童遊戲觀只得2樣嘢
「遊戲」對兒童的益處近年受到廣泛研究支持,不少國家開始將「遊戲」納入學前教育的課程指引中,香港也緊隨其後,提倡「遊戲中學習」,成效如何呢?
跨國研究
東華學院於2017年起參與由樂高基金會贊助的跨國研究,研究團隊共招募了594位來自阿根廷、丹麥、英國、美國和香港的5歲、7歲兒童及家長參與研究,探究兒童和家長如何理解遊戲和學習的關係,希望研究結果有助推動香港早期教育實踐真正的「遊戲中學習」。
研究以一套36張的活動卡為主要研究工具,參加兒童要將活動卡分類為「遊戲」或「非遊戲」;「學習」或「非學習」。
結果發現,在香港兒童眼中,填顏色、彈結他是學習;但在外國兒童眼中,這些是遊戲。同樣,煮食、與家人逛超巿等活動,在外國兒童眼中是快樂的遊戲,但在香港兒童眼中,甚至認同這些是學習項目。
研究亦發現,香港兒童將活動卡同時視為「遊戲」及「學習」的比率最低,反映香港兒童把「遊戲」和「學習」分開理解,認為無法從遊戲中體驗學習。
不少歐洲國家七、八歲才開始有功課,平時都是以戶外活動為主,所有的活動都是遊戲。而遊戲和學習不會以割裂的形式出現,所以遠足是遊戲、繪畫是遊戲;但在香港,因為所有活動均被「課程化」和「學習化」,反而令兒童失去遊戲的概念,所以遊戲被狹窄地定義在「遊戲機」中。
東華學院人文學院(幼兒教育)鄭佩華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顯示,本港兒童將遊戲及學習截然分開,可見他們眼中的遊戲種類不夠多元化,對遊戲的定義甚為狹窄,而學習仍只局限於傳統的學習活動,令『遊戲中學習』的實踐情況存疑,兒童也容易感受到學習壓力。」
7歲港童最愛的遊戲
研究結果顯示,在選擇「個人遊戲活動卡」為「遊戲」的比率,以7歲受訪香港兒童最高,當中選擇「使用電話」及「電視遊戲」為「遊戲」的比率更分別為95%及100%,成為全球最高;而比率最低的丹麥分別只有24.3%及64.9%。
在家庭層面,鄭教授認為家長應注意電子產品對小朋友社交情緒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並了解「遊戲」和「學習」並非對立,發掘兒童感興趣的活動,發展他們的興趣,鼓勵兒童多參與富「玩樂性」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