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調查|子女移民7成「留港長者」陷社交孤立及抑鬱 調查機構提出3大建議

近年,香港社會經歷各種離別與去留。長者面對子女移居他方,除了內心百感交集,生活亦面臨各種轉變。為了解「留港長者」的需要並倡導合適的服務,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服務處)於 2022 年 11 月至 2023 年 2 月期間進行「留港長者狀況及服務需要調查」,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 203 位長者,發現近四成(36.0%)受訪長者有子女在 2020 年或以後移民,當中超過六成(63.0%)移民子女更是長者的「最主要照顧者」。調查亦顯示,相對沒有子女移民的長者,「留港長者」在社交情況及情緒健康均出現顯著惡化。

(左起)企業傳訊幹事(新聞)鄭梓冲、研究及倡導幹事陳志慧、順利長者鄰舍中心中心主任翁偉承及服務使用者李婆婆

調查重點及分析:

1. 社交孤立風險高 身心健康恐惡化

- 近八成(79.5%)「留港長者」的社交孤立屬「高風險」,較沒有子女移民的長者多出三成(33.3%)。近七成(69.9%)「留港長者」表示因子女移民而感到「孤單」。

- 近七成(69.9%)「留港長者」有抑鬱傾向,較沒有子女移民的長者多出三成(34.5%)。

- 約四成「留港長者」表示子女移民後「記憶變差」(42.5%)、「更常失眠」(41.1%)及「影響日常開支」(39.7%),並減少逛街及到茶樓等消閒活動(38.4%)。

2. 良好親子關係助長者適應「留港」生活

- 近七成(69.9%)「留港長者」表示移民子女在移民前與他們的關係屬「好」或「很好」。調查發現當子女在移民前與長者關係愈好,長者在子女移民後會有較少的孤獨感及較高的幸福感。

3. 善用科技遙距溝通 社區聯繫化解孤單

- 面對子女移民,最多「留港長者」認為有作用的三大應對方法為「學習使用新媒體通訊方法或軟件,以便與在遠方的子女緊密溝通」(56.8%)、「預期要照顧自己」(51.9%)及「與地區團體建立關係,從而得到處理問題的資源」(48.8%)。

- 最多「留港長者」期望獲得的三大支援措施為「心理及情緒支援服務」(42.5%)、「留港長者互助小組支援服務」(32.9%)、「長者再就業服務」(27.4%)。

留港長者個案分享 

83歲李婆婆:希望能保持健康,以便自我照顧

83歲的李婆婆育有六名子女,過往與三女兒鄒女士同住,但鄒女士於 2022 年底移民新加坡,李婆婆自此獨居。鄒女士在移民前曾協助李婆婆減低家居風險,例如把家居煤氣爐更換為電磁爐,亦教導李婆婆使用視像通話,以便在移民後能保持聯絡。自鄒女士移民後,李婆婆需自行覆診及處理生活事務,例如繳交水電雜費等。現時,長者中心職員及會員會定期關顧及慰問李婆婆。對於女移民,李婆婆雖感不捨及失去依靠,但亦為女兒有新生活感欣慰。她說:「我希望自己能保持健康,以便自我照顧,同時亦期望在一些生活瑣事獲得協助,例如維修家居。」

在疫情期間,李婆婆較少與其他在港的子女見面。

對移民子女的3大建議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服務處得出「提早準備」、「與子女關係」及「與社區聯繫」為影響「留港長者」健康的三大因素,並提出以下建議:

1. 提供子女移民前支援服務

- 為子女有意移民的家庭提供支援服務,包括心理輔導、長者財務或再就業安排、照顧計劃安排、互助小組等,鼓勵子女在移民前與長者及早準備。

2. 建立鄰里支援網絡

-  加強建立鄰里支援網絡的工作,利用鄰里之力,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生活配套支援服務」,解決他們日常生活的瑣碎問題,讓他們能在社區安心生活。

3. 善用資訊科技支援長者

- 為長者提供資訊科技支援及培訓,提升他們使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以便與移民子女建立線上溝通渠道,並善用即時通訊軟件尋求支援。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順利長者鄰舍中心中心主任翁偉承表示:「『留港長者』人數有上升趨勢,有必要為這群長者提供專門的服務,協助他們適應子女移民後的生活。服務處將於今年 8 月推出『社區好幫手 - 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加強對『留港長者』的支援。另外,服務處亦制訂了《留港長者自我照顧5式》,期望透過簡單的口訣,為『留港長者』應對子女移民時提供指引。」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香港優質教育機構巡禮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