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每個人不多不少也憧憬著明天會更好、更和平的世界氛圍、更共融的社會環境、更愉快的家庭生活以及更自律成長的孩子……
在父母眼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在孩子的腦袋卻有千百個問號。孩子的眼睛是一面放大鏡、一台X光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眼所看到,手所觸及,只要他們認為是稀奇古怪、有趣的東西,便總愛拉着父母問個不亦樂乎。
你的孩子可有出現非因身體不適而產生以下情況:容易發脾氣、愛哭、情緒起伏大、出現倒退行為、咬指甲、吮手指、「黐身」、抱怨肚子痛?上述的行為很容易被父母歸類為「扭計」,並視為行為問題,繼而從管教上進行修正,錯過從根本性找出行為表徵的背後成因。所以幼兒和成人一樣在成長過程中,少不免面對從家庭及學校而衍生的壓力來源。以下從這兩大範疇作分析,以及提供解決方法給家長參考...
俗語有云:「隔離飯香」,似乎很多1-3歲孩子都很喜歡玩其他小朋友手中正在把玩的玩具,即使是同一個款式,他們總覺得別人的更好玩,而且控制不了自己搶別人的玩具。不少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都會頭痛不已,究意應如何教導?
平時小朋友被爸爸媽媽照顧得無微不至,突然要落手落腳學習自理,例如要學習用牙膏刷牙當然會不習慣,甚至可能會鬧情緒!家長不妨看看慈慧幼苗教育主任及資深註冊社工黃家嘉姑娘介紹的繪本,便知道怎樣教小朋友用牙膏刷牙。
上星期,我與朋友一起去兒童主題餐廳。飽肚後,一起與小朋友到玩具區玩,小朋友拿起玩具鋼琴開始唱歌,朋友不斷在身邊讚賞:「嘩!你好叻呀!再彈多啲!」於是……
吃飯了, 還欠缺什麼?原來是手機尚未開 YouTube!很多小朋友都要「手機撈飯」才肯乖乖吃飯 ?點樣改掉壞習慣?
「今次考唔到100分,好唔開心。」
「我幅畫無貼堂,唔想再學畫畫。」
「砌來砌去都砌唔到啲積木城堡,我唔玩喇!」
夏天是一家大小出動,進行戶外活動的好時機,當中游泳、行山和郊遊等都是熱門之選。想玩得開心又安全,事前要做好規劃和準備,最重要是家長要陪伴在側,時刻保持危機意識便萬無一失。
新冠肺炎肆虐,家長擔心孩子外出活動會容易染疫,但在家避疫卻增加了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這些疫症下的「新常態」早已使家長們大感頭痛。究竟「新常態」對兒童的眼睛會造成甚麼影響?而家長們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在這個轉季時期,兒童特別容易患病,當中由腸病毒所引致的疾病最為常見,雖然大部份的腸病毒都是無症狀,患者亦會自行痊癒,但家長要當心腸病毒71型所引致的手足口病,其傳染性高,加上可能引致嚴重的併發症,所以要提高警覺,以免兒童受感染。有關於感染腸病毒的迷思?現由香港大學名譽助理教授劉慧思醫生為大家逐一解答。
天下有哪個父母不想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尤其近年市面上有各類「育兒天書」,分享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不過對家長來說,最難的只在一瞬間的情緒失控,我們應該怎樣平衡呢?
寶寶在大概八個月大開始學爬行,可是,很多家長都急不及待讓寶寶學走路,又或覺得爬地既骯髒又危險,不讓寶寶在地上爬。事實上,爬行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體能及發展里程碑,因為能促進大腦發育和身體機能發展,對寶寶的成長有莫大好處呢!
人有不同情緒,而焦慮是與生俱來的情緒反應,每個人都有機會感受到焦慮,孩子亦然,例如當孩子與父母分離、去到新環境等,難免會感到壓力而產生焦慮。作為家長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克服焦慮?
不同孩子有不同性格特質,有些孩子好勝心較強,事事要贏、輸不起,亦不喜歡聽從別人的意見。家長與這類孩子溝通時,要掌握一定竅門,例如跟孩子說「可以」多於「不可以」、說具體的方法、放手讓孩子自行處理問題,以及多讚賞和鼓勵孩子,從而保持良好溝通,有助提升親子關係。
「你用了甚麼魔法,讓我的孩子改變了?」記得是在數年前,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跟我說過的話,我不時還在思考著。是甚麼魔法能讓這位孩子由安靜退縮,變得活潑愛笑,主動舉手回答老師問題? 如果真有這種魔法,遊戲或許就是答案,而魔法師想必是孩子自己。
子女長得快,家長不單止要定期為他們添置新的衣服鞋襪,連眼鏡也需要隨成長不斷更換!孩子在20歲前,近視情況極快惡化,家長應每年帶小朋友檢查眼睛,確保能及時處理他們的視力問題;而遊戲時因碰撞而弄壞眼鏡,又或因為成長而頭圍變大,亦需要更換新眼鏡。那麼舊眼鏡可以如何處理?下列是護瞳行動給大家的建議:
大家用完卷裝廁紙、透明封箱膠紙或牛皮膠布後,會怎樣處理當中的圓形紙筒?家長們不妨跟從以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Playright提供的小點子,好好善用這些圓形紙筒的特性,創作一系列好玩又富創意的親子小遊戲,將廢物重生之餘,更可以在家中消磨時間,促進親子感情。
疫情下,家長和小朋友宅在家,加上在香港人平均居所面積只有161平方呎及缺乏空間質素的情況下,家居很容易變成一個「親子困獸場」。在空間不足的環境下,家長如何改善家居環境,讓小朋友有自己的空間,有自行管理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