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層心聲】劏房綜援媽疫下困獸鬥 囝囝:不提學業就和平
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對於與11歲的仔仔和14歲長女同住大角咀百多呎劏房的阿群來說,以為有機會通關,放假可以返鄉,暫時逃離擁擠的劏房,結果一次又一次失望。確診下無支援的疫情生活,子女對學習的態度漸變消極、心理健康每況愈下,令她感嘆:疫情幾時才完結?
阿群說她不是最慘的一個,她身邊有朋友因為疫情開工不足,甚至失去工作,收入驟減,但屋租、伙食、生活雜費依舊要支付,經濟壓力沉重,只能咬緊牙關熬過去。她是綜緩戶,是全職媽媽,慶幸暫無需太擔心這問題。
疑似確診無支援 極度彷徨
早前第5波疫情高峰期,突然每日新增幾萬宗確診,阿群一家3口幾乎足不出戶,怕一出街就會被感染。一個月只去一次公園,有時在家只能捉象棋和玩手機。

她回想最深刻的是兩母子疑似確診,當時她十分徬徨。二月中,當時疫情嚴重,天氣特別寒冷。阿群和仔仔打疫苗後,出現疑似確診的病徵。兒子低燒、流鼻水,阿群則喉嚨痛。她不知是疫苗的後遺症還是確診,當時新聞呼籲巿民不要隨便去急症室,所以她們一直在家,不敢出外。
她說:「最初不適的三、四日,我每天不斷打電話求助,但政府部門、坊間免費醫療服務皆無法接通,知道公立醫院和私家醫院都不會收我們。」三日後,她唯有買快速檢測包,發現測試呈陽性,兒子則是陰性。幸好翌日她轉陰性,但附近很多藥房都沒有感冒藥,最後向負責打疫苗的私家診所求助,醫生開了3日藥,母子共花了六百多元,「很貴,但這些不會肉痛,最緊要健康。」
經此一疫,阿群感嘆政府支援少:「為何政府不好好利用互聯網、熱線幫市民?我二月有事只有2條熱線,而且一直打不通。我覺得應該設更多熱線,去支援疫情求助的市民。」
仔女疫下情緒無法宣洩
阿群家居環境十分狹窄且嘈吵,平日一對子女如要同時做功課或上網課,仔仔就需要在床上放書桌做功課。一家三口日對夜對,難免有磨擦,想分開冷靜,唯有離家抖抖氣。阿群說:「我有留意兒子近月長困在家不開心,有時太無聊會丟東西,沒有學習動力,感覺自暴自棄。有時他沉迷電子產品,常常打機,我囉嗦多了,每次吵完雙方都充滿負能量。」
阿群因學習問題,跟子女發生無數次的爭吵。仔仔原本的性格好動,疫情前經常相約好友到公園及球場玩樂,疫情後只會困在百多呎的家中打機,天光打至天黑。對朋友相約到公園玩都無甚興趣,原因是公園的康樂設施因疫情關閉,外面無什麼可以玩,倒不如躱在家中。阿群說仔仔恍惚滿足於這小小的空間。這是好事嗎?

上教養班改變育兒態度
兩年來的網課,仔仔根本無法集中。阿群說:「近兩年常常停課,對學生可能是解放,不過上網課一定懶散,學生沒有寄托,學習會大受影響。長困在家,我最擔心是子女的學習態度,我擔心他們由積極變消極、懶散、無上進心,我又不知如何引導他學習。」後來,她安排仔仔慈善團體舉辦的餘托管-網上功課輔導班,一同上課的都是同級同學,多了動力學習,比起她提醒仔仔要溫書更有效。
阿群一直都好緊張子女的學業,女兒剛升中,在新環境又常常面對停課;而仔仔曾說:「只要不提學業,我們一家就可和平相處。」媽媽似乎給了他們無形的壓力。過去一年,她也參加了香港救助兒童會的「從心所育-家長教養班」及「藝術治療家長小組」,令她學會從子女角度設想,開闊心靈。
她記得導師說,要給自己空間、給子女空間。要有耐性,改變需要時間,蝸牛式去教育。以前她叫仔女不要再打機,要立即停手。現在她會深呼吸,先冷靜下來才說: 「你要不要學習?」她又懂得跟子女約法三章,想媽媽不干涉他們玩手機,小朋友學習就要有規律。打機4小時,就要溫習3小時。
她坦言:「我覺得自己成長就是對子女最好的教育,我發現自己態度改變,很多事都迎刃而解,變得坦然。」她上中心的「藝術治療家長小組」時,集中做藝術手作,暫時將家庭的煩惱放下,放空自己,放鬆心情。另一方面,子女參加中心活動,也讓她有半日喘息的機會。
《親子頭條》多元化介面方便家長接收最新育兒資訊 讚好《親子頭條》Facebook 專頁
追蹤《親子頭條》Instagram
登記成為《親子頭條》會員
-
歌手陳柏宇(Jason)與妻子符曉薇(Leanne)在今年10月宣布將再做父母!Leanne分別在前年及去年流產,故一眾網民及圈中好友得悉喜訊後,亦紛紛送上祝福。Jason近日攜同女兒Abigail (下稱Abi)父女檔拍攝中銀香港的按揭產品廣告,大談置業計劃之餘,更分享了妻子的懷孕近況及育兒心得。1 month ago
-
良好的語文基礎需要長時間浸淫,中文科補習天王、凝皓教育創辦人林溢欣老師接受《親子頭條》專訪時表示,童年有空便流連圖書館,目的是嘆冷氣,手到拿來的書本和報紙令他不知不覺間愛上中文,後來更成為中文科補習名師。林溢欣老師更對推廣中文不遺餘力,接下來將會在「兒童書展2022」擔任推廣大使,鼓勵閱讀,冀小朋友多接觸正統中英文。2 month ago
-
要培育孩子成材,家長的教育是關鍵。現年7歲的葉蕙蕎自小已獲得本地及國際獎項逾百個,更在歐盟國家認可的「全球好學生」比賽中嬴得全球冠軍。年紀小小已成就非凡,葉太(Heiby)認為教養的關鍵在於陪伴及尊重,「要讓子女了解自己,尋找自己的興趣。家長往往是啟蒙者,最希望能讓子女體驗更多,擴闊眼界。」6 month ago
-
網絡幾乎是兒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這也增加他們在網上欺凌及性騷擾的風險,不但受害人的情緒、心理和生理,甚至引起自殺念頭。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博士就教家長如何教育小朋友。8 month ago
-
母親絕對是最偉大的身分。不少女生當媽前各具個性、擁有理想職業,孩子出生後為了給予他最好的一切,毅然放棄事業當起全職媽媽,日以繼夜照顧孩子和打理家中大小事務,失去喘息的 Me time,經濟亦不再獨立。8 month ago
-
對不少人而言,媽媽的犧牲和付出成就了今天的我們。她們不論在家庭還是在職場上,都付出心力工作,每滴血汗都是為了家庭和小朋友。國際知名的攝影師Xyza Bacani曾經歷留守兒童的童年,特意在母親節分享自己在母親來港工作時的感受。8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