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精神健康|家長分享從育兒焦慮到心靈平靜 參加精神健康計劃 重塑親子關係
在香港這座高速運轉的都市,家長的日常離不開「趕」——趕接送、趕補習、趕盯功課。當壓力化作深夜的疲憊,當衝突取代親密對話,誰來承接那些無聲崩潰的瞬間?北角扶輪社與鄰舍輔導會合推的「鄰舍。家。您Listen Goal!」計劃,以92對親子的真實轉變,見證親子從緊繃到對話的轉變。兩位母親的分享揭示:當家長學會暫停喘息,孩子的笑容便是最好的回饋;而朗志偉博士一語道破關鍵——與其教孩子「聽話」,不如讓家長先「聽見自己」。
家長曉婷:放下焦慮,親子共贏的溫柔覺醒!
身為5歲兒子(K2)與7歲女兒(小一)的全職媽媽,曉婷坦言育兒壓力曾讓她瀕臨崩潰。「女兒剛升小一時,我對香港教育制度一無所知,光是輔導功課就心力交瘁,加上兒子在旁干擾,每天像不斷打仗。」回憶起過往的無助,她也感到心酸:「當時只顧催谷女兒成績,卻忽略她適應小學的掙扎,結果母女關係緊繃,我甚至失控痛哭。即使向丈夫傾訴,他也無法真正理解我的壓力。」

轉機出現在參加「鄰舍.家.您Listen Goal!」計劃後。透過「心靈急救包」工作坊,曉婷學會每日記錄「30分鐘自我放鬆Me Time」,逐步重掌情緒主導權。「導師教我們每天寫下『讓自己放鬆30分鐘的事情』,這對我來說是一件新鮮事,但絕對值得分享給身邊家長朋友。原來每天只要花一分鐘時間關照內心,就能帶來改變。我深刻體會到,家長的心靈健康直接影響孩子—當我不再緊繃,身體就自然好;身體健康了,我們的生活便會更美滿,連帶小朋友的情緒也變得穩定。現在兒女較過往更懂得表達情緒,性格更溫柔,更經常親口對說:『媽咪我好鍾意你!』令我感到心甜!」
家長敏怡:從「急救情緒」到「家庭共好」
育有10歲小五兒子的敏怡,過往經常出現情緒不穩及失眠的情況。她坦承這些問題都是源自育兒壓力:「因兒子性格較活潑,而且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我當初卻堅持『按自己心意教養』,於是頻頻與他爆發衝突,影響彼此關係。」幸好,她其後參加了「鄰舍。家。您Listen Goal!」精神健康計劃,從中學會「放手」——不再全天候緊盯兒子留。「過往經常忽略個人需要,但現在我不但會留Me Time給自己,更會關顧自己的精神健康。」
敏怡表示計劃安排多元化活動,反而增加了親子時間。而令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跟兒子一同參加歷奇活動。「在活動中,我認識到兒子的另一面。原來他會主動照顧其他小朋友,我卻只記得他調皮!」敏怡感慨,轉變視角後,親子互動從對立走向合作,兒子更直言:「有媽媽一起玩,好開心!」
關注家庭精神健康 由急救家長情緒做起
家長曉婷及敏怡口中的「鄰舍。家。您Listen Goal!」精神健康計劃,由香港北角扶輪社主辦及鄰舍輔導會東涌綜合服務中心協辦。據香港北角扶輪社社長郎志偉博士解釋:「展開計劃的最大原因,是察覺到近年愈來愈多人關注家庭精神健康。」他提到,鄰舍輔導會的調查顯示,東涌區每9名居民就有1人需情緒支援,而家長因育兒壓力導致的焦慮、抑鬱更屢見不鮮。「與其單向幫助孩子,不如先賦能家長——教導他們怎樣去緩解日常生活壓力,以正確態度面對與子女或夫婦之間的關係,好讓他們先穩定自己,再穩固整個家庭。」

計劃如何「由內而外」改變家庭?
郎博士指出,有鑑於家長的精神健康急需正視,香港北角扶輪社與鄰舍輔導會攜手推行「鄰舍。家。您Listen Goal!」精神健康計劃,希望透過連串社區活動和教育,為東涌區內家庭提供情緒支援,提升家長對精神健康的認識。郎博士表示:「健康、同行、聆聽、關愛、共聚、抒壓是今次計劃的6大重要元素,因此所有活動都是圍繞着這些元素而設計,如『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心靈急救包』、『Me Time治癒活動』、『大手拖小手親子活動』、『鄰舍。家。您Listen Goal! 』同樂日及『優閒券』連結友善店舖等,透過這些活動為家長和子女提供優質的共處空間,促進親子關係,以及提升家長對自己和子女的精神健康關注,及早找出問題並提供幫助。」


郎博士續指,香港北角扶輪社在計劃中亦擔當參與者的角色。因為經過培訓的社友和義工會以嚮導員的身分,跟家長分享減壓、聆聽技巧、情緒健康知識及管教孩子的方法,成為家長的情緒舒「援」渠道。他感到最鼓舞的是計劃推行短短4個月,已吸引92對親子參加,而活動後的問卷調查亦顯示:逾95%參加者滿意計劃,並表示有正向改變,因此期望憑藉東涌區的成功經驗,往後能將計劃升級,提供一些更有深度和更專注的家長教育,培訓多些神健康大使,再利用這個身分,走出東涌區,參與更多的社區活動,令整個香港的市民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