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健康】小朋友聽話因怕被拋棄?5類家庭引「認同上癮症」

家長都想子女乖巧聽話,但最近有研究指出乖孩子大多數都不快樂。也許,家長是時候更加關注乖孩子的情緒健康了。

追求他人的認可,進而不斷付出自我,其中的不良後果就是「失去自我」,甚至失去了身心的平衡。

【情緒健康】小朋友聽話因怕被拋棄?5類家庭引「認同上癮症」

在吳姵瑩的著作《做自己最好的陪伴》一書中,她把這樣類型的人稱作「認同上癮症」,也就是他們在意別人在意到失去自我,不斷渴求他人認同,但內在的安全感仍然無法得到填補,因此他們經常處在無法停止焦慮的狀態裡,擔憂自己可能會失去別人的認同感。

這種在意別人在意到失去自我的人,心理師Chloe稱之為「認同上癮症」,儘管它並不是精神病學診斷手冊(DSM5)的診斷,但仍然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和人際關係。。

「認同上癮症」的溫床

心理情緒問題與其成長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吳姵瑩將她過往接觸過的個案中,整合成5大類「認同上癮症」的高危群組。

【情緒健康】小朋友聽話因怕被拋棄?5類家庭引「認同上癮症」

她指出,這些背景下成長的孩子較容易缺乏自我感,又懷疑自己被愛。

1.男尊女卑的家庭

女性經常因為地位低又沒有價值,而感受到自我生存不易或被拋棄的危機,有時候為了生存以及獲得認可,會拼命討好他人。

2.有過度優秀的手足

優秀的手足會直接擠壓到大人對你的關注,讓你覺得你怎麼做都不如他們,也無法獲得足夠的認同。

【情緒健康】小朋友聽話因怕被拋棄?5類家庭引「認同上癮症」

3.曾經有過被排擠、被霸凌經驗者

被同儕排擠跟霸凌時,對自我認同的損傷很大,因為你無法在原本歸屬的群體裡認識自己,也感覺自己被群體接納時,仍會習慣否定自己。

4.嚴厲又缺乏支持的教養

家裡有嚴厲權威的形象,很多事情必須以他為主,因此你不太有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能有自己的聲音。

5.失去功能的家庭

在家庭裡,父親與母親並沒有擔負起教養、照顧與保護的功能,他們可能生病、失和,或反而需要依賴孩子,而讓孩子無法好好當個孩子,又讓孩子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夠,得不到足夠多的肯定,成長的需求更沒有被好好滿足。

吳姵瑩說:「安全感是是由與人親近的相處,一次又一次的經驗累積起來對人和世界的一種相信。」

【情緒健康】小朋友聽話因怕被拋棄?5類家庭引「認同上癮症」

簡單來說,就是在成長過程裡,孩子長時間感覺自己的感受被忽略、被否定,經常產生會被拋棄的感受,這樣的環境無法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也因為孩子沒有足夠歸屬感的保證,自我的成形就變得脆弱。

甚至,「不安」已經是一個孩子長期習慣的狀態,如果真的讓孩子有了安全感,他反而會不習慣,一直懷疑那是「真的」嗎?或者用各種方式證明對方給的安全感是「假的」,來驗證自己心中的想法。

有很多孩子童年時就被迫當著大人,無論這個情況維持了多久,都會讓孩子或多或少受傷,變得不願分享內心感受,也讓孩子無法真正感受父母的愛。因此,家長應該多關注那些看起來「完美」的孩子,重新擁抱他們內心藏著的孩子,告訴他們,不完美也愛他們。

 

 

參考資料:《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吳姵瑩著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DR-Max兒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