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堂】「責之切」以外的選擇 愛之深同時不抱疚
作為家長,在照顧孩子時難免會經歷親子衝突,例如遇上「教極都唔識」、「催好多次都唔溫書」、「打機唔肯停」等情景。一貫溫柔而有耐性的家長都可能會禁不住表現忟憎,說出傷害孩子的話;情緒失控時甚至會體罰孩子。
衝突後,孩子當然不好受。作為家長,亦可能因自己激動的行為和說話而感到內疚。心中自責:「他明明是我的孩子,為什麼我竟這樣對待他?」「我真是一個失敗的爸爸/媽媽!」憤怒過後帶來的是沉重的愧疚。縱然如此,親子衝突卻依然重覆出現。
為什麼家長在教養孩子時會容易反應過激?這其實和人類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有關。大家可能也聽說過,人類在遇到危難時有三種自動反應,包括戰鬥、逃跑和僵住。這些反應有助我們的祖先在大草原遇到猛獸時保住性命,讓人類存活至今。
但這和教養孩子時反應過激又有什麼關係?當孩子學習表現欠佳,家長的腦海中很容易會出現各式各樣有關孩子將來的聯想,例如考試不合格、未能入讀理想中學/大學、長大後生活欠安定等。這些聯想會為家長帶來危機感,感到親愛的孩子將要承受威脅,於是家長便跌入了應對危難的自動反應當中。為了保護孩子,家長會進入戰鬥狀態。這就有如祖先在大草原上遇到猛獸一樣,為了保護自己和後代而與猛獸作戰。
但誰又是家長作戰的對手呢?那當然就是對孩子將來構成威脅的人。諷刺的是,那不是誰人,而正正又是孩子本人。因為在衝突的一刻,我們會認定眼前那位「偷懶」、「拖延」、「掛住玩」的孩子的行為威脅著孩子的將來。家長便會不自覺 大聲呼喝和責備眼前的孩子。事實上,很多家長也發現自己的怒氣是源自於希望保護孩子,是以亦「愛之深,責之切」。或許現在可以停一停,回想上次和孩子衝突時,作為家長的你又有否感到孩子的將來受到威脅?心中的怒火又是否源於希望保護孩子?
知道了教養孩子時反應過激的原因,家長又可怎樣做?研究發現﹕靜觀練習有助減少家長在教養孩子時的過激行為。很多靜觀教養家長課程的學員均表示,在情緒激動的一刻,停下來做簡短的「呼吸空間」練習,有助覺察自己進入了戰鬥的壓力反應,安定心神,並從自動反應轉為自主回應。
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推出了「樂天心澄」手機應用程式,歡迎家長下載,跟隨內含的聲音導航練習靜觀。學習懷抱靜觀的態度教養孩子,減少親子衝突,改善親子關係。
下載「樂天心澄」手機應用程式:jcpanda.hk/app
教育心理學家 關匡宏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會員事務委員
本專欄內容為會員之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會立場。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