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利是】有錢過手才能學理財 電子利是要「上繳中央」?
在農曆新年,小朋友會收到利是錢,家長唔使因怕子女尚小而未能理解金錢觀念,而錯過親子理財的機會。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投委會)為協助家長與小朋友在新年學理財,分享6個貼士,助子女培養和建立理財好品德。
1. 有錢過手才能學理財
小朋友最怕利是錢要全數「上繳中央」,在情況許可下,家長不妨與孩子一同拆利是點算,再將部分利是錢交給子女,金額多少並不是重要,而是給他們機會真正學習分配金錢,始終實踐往往比說教有效。
2. 利是「電子化」
多間銀行及電子支付平台都推廣「電子利是」,金管局亦建議市民透過電子渠道收發「利是」,小朋友在今年亦可能收到「電子利是」,家長不忘與他們點算「電子利是」之餘,亦可以引導子女認識電子錢包、電子貨幣的概念。
3. 儲蓄觀念101
因應不同年齡,讓小朋友接觸不同的儲錢方法。年紀較小,例如就讀幼稚園或以下的小朋友,對儲錢概念或比較模糊,故需要把儲錢行為形象化。例如家長可以準備一個錢罌,引導小朋友放入利是錢,體會錢罌內的金錢慢慢增加,從小灌輸對金錢要珍而重之,好好保管及儲起來的概念。
4. 共同管理財富培養責任感
對於讀小學、較年長的小朋友,家長可以進一步向他們講解關於銀行的概念,並與子女開立銀行儲蓄戶口,一起把錢存入銀行,向他們展示銀行結單的金額,讓子女明白金錢是屬於他們。亦可以藉此教導他們「複息效應」,明白存款到銀行可令儲蓄愈滾愈多,累積財富的概念。家長要留意各間銀行的兒童戶口或設有不同的戶口要求,例如最低開戶金額,應先行了解,並留意兒童戶口的服務收費、條款和細則,貨比三家作出選擇。
5. 灌輸與實踐「財分三份」
家長可引導子女學習「先儲蓄後消費」,把利是錢分為三份﹕儲蓄、捐獻、消費,而非立即將所有金錢花掉。在分配方面,並沒有特定的分配比例,家長可跟子女按照本身的實際情況一起計劃,並讓子女知道利是錢是親友的「祝福」,鼓勵他們捐出部分,把「祝福」與人分享。
6. 分清「想要」與「需要」
在消費方面,教導子女扣除必要開支和儲蓄後,餘下利是錢可用來買東西,但要明白並非代表全部用來滿足消費慾,「需要」的項目可買,但只是「想要」的就要三思。
來源:投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