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警號】3成學童抑鬱焦慮 政治風波都關事
「唔想做功課」、「好攰囉」是許多學童心聲,家長不要輕視。有研究顯示,近3成受訪兒童的焦慮和抑鬱等級達「需要關注」和「臨床」級別,除了學業和家庭,近期政治風波成為壓力主因之一。
明愛堅道社區中心與香港公開大學社會研究系實習生,上月向8至14歲兒童進行問卷調查,收回64份,抽取其中18個樣本作深入訪談。
數據顯示,受訪兒童焦慮和抑鬱情況的平均分是53.5分(以100分為最高),較去年的49.9分高。有近3成受訪兒童的焦慮和抑鬱等級達「需要關注」,甚至「臨床」級別,比去年的17.6.%大增7成,影響兒童情緒健康3大原因是學業壓力,佔66%,其次是家庭關係和政治環境。
面對學業壓力時,學童心情偏向負面,大多數是不想做功課和溫習。有學童在訪談中表示:「唉!好唔想做,有時候太難,煩躁,非常之唔開心。感覺佢壓迫到我囉!」「驚溫唔熟,比爸爸鬧,唔想爸爸唔開心。」「好攰囉。」「對住功課個身係咁痕,好想去玩,專注唔到,格硬做」。他們花在學業的時間大約3小時,比他們理想時間多1小時。
至於家庭關係,嚴厲家庭管教令小朋友感到害怕,未能紓緩其他壓力來源,受訪兒童形容爸媽為「老虎」、「蝙蝠」、「好惡」、「好恐怖」、「好煩」、「太囉嗦」、「好有壓迫感」。有一半兒童對近期社會事件出現負面心情,情況不可忽視。
研究又發現,非基層兒童比基層兒童面對更大壓力,每日花在學業上的時間較長,娛樂和休息的時間會較少,沒有時間減壓,會感到不快樂和壓抑,患上社交焦慮的傾向較高。
兒童受壓情況嚴重,學業、家庭和社會事件加劇他們患心理疾病風險。中心建議從情緒健康支援服務、學校支援服務、政府政策3方面著手,助兒童減壓,例如制定最高時數或最高功課量的指標、加強家長情緒教育、增撥醫療資源等。
圖片來源:明愛堅道社區中心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