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項「香港生育幸福感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家長深信一個有孩子的家庭更加幸福美滿,但照顧仔女的現實並非想像中完美,許多家庭因為養育子女發生衝突,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提供「湊仔過三關」貼士,改善夫妻和親子關係。
人有不同情緒,而焦慮是與生俱來的情緒反應,每個人都有機會感受到焦慮,孩子亦然,例如當孩子與父母分離、去到新環境等,難免會感到壓力而產生焦慮。作為家長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克服焦慮?
小朋友常常把東西弄丟,小至文具、玩具配件,大到外套,都很常見。當家長問小朋友什麼時候弄不見了,十之八九換來的答案都是「我不知道」,到底怎樣才能改正這個壞習慣?
不同孩子有不同性格特質,有些孩子好勝心較強,事事要贏、輸不起,亦不喜歡聽從別人的意見。家長與這類孩子溝通時,要掌握一定竅門,例如跟孩子說「可以」多於「不可以」、說具體的方法、放手讓孩子自行處理問題,以及多讚賞和鼓勵孩子,從而保持良好溝通,有助提升親子關係。
冰島一名男子約24年因工業意外受傷而截肢。近日,他成功進行兩臂移植手術,更再度與心愛的女兒擁抱及首次擁抱孫女。
「你用了甚麼魔法,讓我的孩子改變了?」記得是在數年前,一位5歲孩子的媽媽跟我說過的話,我不時還在思考著。是甚麼魔法能讓這位孩子由安靜退縮,變得活潑愛笑,主動舉手回答老師問題? 如果真有這種魔法,遊戲或許就是答案,而魔法師想必是孩子自己。
子女長得快,家長不單止要定期為他們添置新的衣服鞋襪,連眼鏡也需要隨成長不斷更換!孩子在20歲前,近視情況極快惡化,家長應每年帶小朋友檢查眼睛,確保能及時處理他們的視力問題;而遊戲時因碰撞而弄壞眼鏡,又或因為成長而頭圍變大,亦需要更換新眼鏡。那麼舊眼鏡可以如何處理?下列是護瞳行動給大家的建議:
對不少人而言,媽媽的犧牲和付出成就了今天的我們。她們不論在家庭還是在職場上,都付出心力工作,每滴血汗都是為了家庭和小朋友。國際知名的攝影師Xyza Bacani曾經歷留守兒童的童年,特意在母親節分享自己在母親來港工作時的感受。
隨著確診個案回落,突如其來的「提早暑假」亦進入尾聲。考慮到防疫因素,教育局宣佈全港學校分階段式復課,更提出師生每日須在家完成快速抗原測試,顯示陰性結果方能回校。此安排引起社會討論,有機構特意進行網上問卷調查,了解意見。
每年的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 Out Day)。你有否聽過鄰居打罵小孩?或在公眾場所目擊成人對小孩動手?體罰對小朋友的成長影響之深遠,有受害人童年時受家人體罰,中學時期有6成時間在醫院中度過,花了許多年才慢慢走出陰霾。
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對於與11歲的仔仔和14歲長女同住大角咀百多呎劏房的阿群來說,以為有機會通關,放假可以返鄉,暫時逃離擁擠的劏房,結果一次又一次失望。確診下無支援的疫情生活,子女對學習的態度漸變消極、心理健康每況愈下,令她感嘆:疫情幾時才完結?
家庭成員的角色各有不同,對於孩子而言,母親在家中的地位如何十分關鍵。由媽媽的地位可以反映出這個家庭的幸福指數,亦可以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孩子感到最舒服幸福的時候,媽媽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你記得上次稱讚子女是什麼時候嗎?很多家長已經忘記了,自己有多久沒有對孩子説一句鼓勵的說話,而一句簡單的鼓勵對自己的孩子有多大影響。近年提倡的「正向教育」,正正點醒香港家長,讓父母學習發掘小朋友的強項。
簡單的一呼一吸,其實一點都不簡單。現邀請你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這個練習不但可以幫助家長平穩情緒,更可以改善親子關係。
當天一個「提早放暑假」的信息,大概為各方家長們增添了不少的煩惱。既然已成事實,與其在煩惱中糾結,倒不如想想,可以如何應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挑戰。以下的點子,希望能為爸媽帶來一些靈感,給爸媽孩子們多一點安穩的感覺。
父母或照顧者是兒童成長中最重要及親密的人,他們與兒童的互動相處對兒童心理健康影響深遠。防止虐待兒童會調查發現,近半受訪兒童表示表示過去曾遭受父母/照顧者施以體罰;近7成曾遭受大聲喝罵等等,反映潛在構成心理傷害的不良親子互動模式未被覺察及正視,長遠對兒童心理健康將構成傷害。
防疫期間,許多人都說社交距離要保持1.5公尺,但心要很靠近。然而,對於朝夕相處的家人來說,心的距離如何才「剛剛好」可能有不同的邏輯。由於幾乎整天都待在同一時空,時常能相互關心,但摩擦干擾也可能隨之增加。因此,親子之間的社交距離重點應放在如何「不太近也不太遠」,拿捏在一個能夠相互支持,但不致過度糾結干擾的狀態。
本港疫情肆虐,不論戶外或室內的遊樂設施和幼兒中心均暫停開放,幼稚園提前放暑假。學齡前的孩子成長急速,有不少家長都擔心若子女長時間無法回校上課會影響他們的學習進度和成長,同時又為如何善用時間而費盡心思。家長可以嘗試與子女進行親子伴讀,培養閱讀習慣,並透過伴讀增進與孩子的感情。
香港第五波疫情成疫情歷來最高峰,社區連日爆發確診個案。對家長而言,無疑是各種壓力;而對兒童而言,除了生活變化造成的壓力,父母有形無形的不安和焦慮,也會成為他們不安感的來源之一。美國兒科學會提出幾個在疫下和孩子相處的建議,供所有家庭參考一下:
疫情之下,孩子在家的時間長了,閒時或會隨手拿起畫筆塗鴉一番,有意無意透過圖畫揭示自己的內心世界。筆者偶爾也會遇上一些爸媽拿著孩子的圖畫,擔心地問類似以下的問題: 「他用黑色畫了這個,是代表甚麼呢? 他是抑鬱嗎?」。有時成年人甚至會主動「糾正」孩子,請孩子改用「正確」或「快樂」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