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研究

含有該標籤的所有文章

  • 炸雞、汽水、薯片等「邪惡食物」或「垃圾食物」總令大人小朋友難以抗拒,有些人以為吃一餐半餐無所謂,或本著「食完先講」的心態大吃大喝……
    2 year ago
  • 網絡幾乎是兒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這也增加他們在網上欺凌及性騷擾的風險,不但受害人的情緒、心理和生理,甚至引起自殺念頭。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博士就教家長如何教育小朋友。
    2 year ago
  • 疫情令中小學生上網時間激增,造就重大網絡安全風險。有調查發現,每5名兒童中就有1名遭受網絡欺凌,對兒童的情緒及社交發展有深遠傷害,家長和學校需着手保護兒童!
    2 year ago
  • 香港理工大學與達能紐迪希亞進行一項研究發現,初生剖腹產嬰兒在出生過程中未有接觸母親產道,可能導致腸道內幾乎無雙歧桿菌的情況,遠低於順產嬰兒水平。雙歧桿菌是一種可協助嬰幼兒建立良好免疫力和保持腸道健康的益生菌種。有兒科醫生建議讓寶寶餵哺母乳,及早補充所需益生菌。
    2 year ago
  •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的研究最新發現,倉鼠即使被中量的新冠病毒感染,也會出現急性睪丸損傷,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會造成男性的性腺機能減退和生育能力下降,康復後依然受到影響。
    2 year ago
  • 本港不少兒童和青少年受濕疹、哮喘和鼻敏感困擾。港大最新的全港中小學敏感病發病率研究發現,學童濕疹、鼻炎的發病率顯著上升,而且較全球的平均數字高。小朋友患敏感病,家長同樣感到大壓力,港大與香港小童群益會合辦全港首個為家長而設的親子濕疹管理課程,費用全免。
    2 year ago
  • 睡眠窒息症不是成年人「獨享」,小朋友有機會患上。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香港有5%學齡兒童罹患有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患阻塞性睡眠窒息症達中度至嚴重程度的兒童,成年後患上高血壓的風險高2.5倍,長遠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由於徵狀不易察覺,醫生提醒家長要留意小朋友有否出現相關徵狀和行為。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是常見的睡眠呼吸疾病,患者睡眠期間出現呼吸短暫...
    3 year ago
  • 腸道微生態有「第二大腦」稱號,人體的腸道與腦部有密切關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全球首次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發展較同齡兒童遲緩,腸道細菌種類及數量均較少,但與飲食習慣無關。此項突破發現有助早期診斷及治療自閉症,有望減少轉介至接受治療時間。   為進一步了解腸道微生態如何與自閉症患者的神經系統運作相關,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把自閉症兒童跟一般兒童的糞便...
    3 year ago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本港兒童在學校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相對較低,相反,確診兒童主要從家人「惹」到。   研究團隊分析397名於首三波疫情中確診的兒童和青少年,發現186人中有183人確診者是源頭可溯的感染個案,均有同住的家人同樣受到感染,其餘三個受感染個案,據報為同校同學,並為密切接觸者。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
    3 year ago
  •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逾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發現,幼兒不論是病毒載量及帶活性病毒的比例偏高,而且持續帶活性病毒的時間也極長,猶如「隱形傳播者」,隨著學校逐步回復面授課堂,兒童防疫和檢測不容掉以輕心。   港童確診比例較中歐美高 截至今年3月25日,本港11,429宗確診個案中,929宗為17歲或以下人士,即8%為未成年。當中超過兩成(201宗)是...
    3 year ago
  • 迎接新生命是開心事,不過準媽媽懷孕過程中總會擔心胎兒情況,最新研究表明,懷孕壓力可影響嬰兒大腦發育,或導致孩子日後情緒和社交發展。   愛丁堡大學研究員首次使用皮質醇激素水平來研究準媽媽與嬰兒大腦發育的聯繫,取代以往的問卷調查。皮質醇是人們對壓力的反應,含量越高代表壓力越高。研究證實,準媽媽的壓力主要來自焦慮和其他健康問題有關的激素,影響嬰兒大腦與情...
    4 year ago
  • 俗語說,「女兒是爸爸前世情人」,許多爸爸對女兒較親密,但對著兒子就另一款面孔。有研究表明,爸爸對女兒的需求更敏感,是因為大腦「作怪」。   美國心理學會進行一項研究,了解52個爸爸對待年幼兒子或女兒的方式,會否影響大腦反應。爸爸們的皮帶上安裝了一台小型掌上電腦,記錄他們48小時內與子女的互動。   詞語運用和數量不同 研究發現,在日常互動中,相...
    4 year ago
  • 建立家庭、生兒育女對好多人來說是幸福的事,有機構調查發現,港人家庭幸福指數只有6.23分,屬一般水平。   香港家庭福利會委託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開展全港首個「香港家庭幸福指數」研究項目,在去年7月至8月,隨機訪問1,343名18歲或以上與家人同住的港人。調查結果顯示,以10分為滿分,港人家庭幸福指數平均為6.23分,屬「一般」水平。   在家庭...
    4 year ago
  • 自閉症兒童在語言表達、社交和感覺處理方面有障礙,外界認為他們更容易患口腔疾病。香港大學研究團隊比較患自閉症和正常發育兒童和青少年的口腔健康情況,發現兩者唯一區別。   一般觀感: 1. 給自閉症兒童服用的藥會導致口乾,因唾液不足較易導致更高的蛀牙風險。   2. 自閉症兒童的感觀與常人不同,一般人認為是正常的感覺,對他們來說可會引起獨特的反應,...
    4 year ago
  • 新生命來臨,作為新任父母萬事小心,希望BB健康成長。挪威研究發現,外國流行的袋鼠育兒法(Kangaroo care)可增加體重過輕BB的生存率30%。   袋鼠育兒法類似於袋鼠媽媽照顧袋鼠BB的方式而得名,爸媽在把BB直抱,背部只簡單蓋上衣物或背巾,讓BB伏在赤裸的胸前,增加親子肌膚接觸。挪威卑爾根大學研究員在2015年至2018年追蹤45,000名...
    4 year ago
  • 新生命誕生,家人的注意力都在嬰幼兒,但唔好忽略爸爸的情緒。外國研究指爸爸的情緒對幼兒語言發展有著很大影響,所以身邊人和朋友都應該多支持爸爸。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當爸爸感受到壓力,並在行為表現出躁動時,會對幼兒的語言發展產生負面影響。負責領導研究的Tamesha Harewood調查了超過700個美國家庭「早期啟蒙計劃」(Early ...
    4 year ago
  • 爸媽在育兒過程中,一定會教小朋友學識分享的美德。外國研究發現,細細個的BB已經會向陌生人分享食物,是一種早期社交經歷和表現出利他主義。     華盛頓大學學習與腦科學研究所(I-LABS)進行一項研究,隨機把100名19個月大的BB分成兩組,一組「討吃組」( “Begging” group),一組「非討吃組」( “Non-Begging” grou...
    4 year ago
  • 嬰幼兒腸道微生物「三歲定八十」?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展開一項針對孕婦及嬰兒腸道菌群的研究,招募1,000位母嬰,以評估嬰幼兒時期的環境及飲食因素如何影響兒童健康,並有助於評估孩子患病的風險因素、預防及疾病治療。   嬰幼兒期是腸道菌群發展的黃金時期,團隊將會研究嬰幼兒期腸道微生物群的發展情況,以預防和根治不同疾病,如克隆氏症、糖尿病、癌症及冠心病等,促...
    4 year ago
  • 哮喘是本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而且哮喘發病率持續上升。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一款蛋白質水平是引起兒童哮喘的關鍵因素,而田園粉塵有潛在的治療效用,或有助預防兒童患哮喘。   哮喘成因包括遺傳及環境因素,居於城市及鄉郊的兒童哮喘發病率有明顯差異,可見環境因素影響。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及化學病理學系,與德國、芬蘭和內地專家合作研究田園生活對預防兒童患過敏...
    4 year ago
  • 香港小朋友是否真的無憂無慮?香港城市大學研究顯示,27.6%小學生出現中等或以上程度焦慮,10.2%人出現中等或以上程度抑鬱,女生負面情緒明顯高於男生。學者建議家長關注子女學業之外,也要提升孩子幸福感,發掘他們品格強項和正向特質。   小學生可說是「繁忙兒童」,多功課、測考和興趣班,壓力不容忽視!城大在今年6月至7月以問卷和訪問調查1,859名小學生...
    5 year ago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親子最關注
Please Follow Parenting Headline Instagram
 親子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