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時小朋友被爸爸媽媽照顧得無微不至,突然要落手落腳學習自理,例如要學習用牙膏刷牙當然會不習慣,甚至可能會鬧情緒!家長不妨看看慈慧幼苗教育主任及資深註冊社工黃家嘉姑娘介紹的繪本,便知道怎樣教小朋友用牙膏刷牙。
2 year ago
-
為什麼孩子一點也不像我!? 每次與家長分享身教對孩子成長十分重要時,總會有家長說:「你們說身教重要是因為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行為舉止,但為何我孩子天天和我在一起,他一點也學不到我的言行?」2 year ago
-
當孩子面對困難或經歷挫折,感到擔心、無助或害怕時,作為家長的你,會做些什麼?以下是一位家長朋友的親身經歷: 「最近陪伴孩子參加一場空手道比賽,孩子要在陌生的場館比賽,而教練又恰巧未能出席,孩子便緊張得哭起來。坐在旁邊的我絕不好受,很想快快處理他的情緒。心中亦想著:『就這麼一點壓力也承受不住!』,於是便忍不住責備他懦弱,最後孩子卻哭得更可憐。」2 year ago
-
《精神焦慮症的自救》 作者Claire Weeks曾說過:「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父母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父母的育兒任務就越成功。」 所以最好的親子關係就是互相依偎,但彼此獨立。然而很多父母卻不懂,特別是孩子學習獨立的階段——青春期。2 year ago

最近接到很多父母的查詢, 帶着情緒吐槽孩子經常發脾氣的問題,然而每次我問家長,你最希望得到什麼結果,他們總說希望得到一些方法令孩子減少發脾氣。 聽到這個回應後,通常我會再追問,如果有天你的伴侶看到你發脾氣,他不了解你發脾氣的原因,只尋求令你不發脾氣的方法,你會有什麼看法和感受?
2 year ago
-
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父母的情感體驗對孩子成長十分重要,透過父母的悉心照顧,滿足孩子關愛的需要,從而建立愛與關懷的價值觀。只可惜在現今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雙職父母的湧現,隔代教養的氾濫,引致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情感連結,容易錯誤地造成孩子既渴望愛又害怕失去的社交價值觀,根據Elaine N. Aron與Elaine Hatfield的研究發現,對於從...2 year ago
-
上星期,我與朋友一起去兒童主題餐廳。飽肚後,一起與小朋友到玩具區玩,小朋友拿起玩具鋼琴開始唱歌,朋友不斷在身邊讚賞:「嘩!你好叻呀!再彈多啲!」於是……2 year ago
-
無論孩子的年齡有多大,作為家長都會為子女的未來而擔憂。大部分家長自子女幼兒時期已開始為他們的發展打好基礎,希望孩子在同一起點線成長。可是,坊間對於培養幼童語言能力的說法眾說紛紜,當中存在不少的謬誤,現在讓我們為家長逐一拆解。2 year ago

小朋友太愛玩,就是不好嗎?其實透過玩遊戲,不但可以令孩子更專注,也有助提升人際關係。會玩就是一種能力,而會玩的孩子,才能被培育為未來所需的人才。以下所提及的四點,希望可以打破家長們對玩的迷思。
2 year ago
-
學生們開心享受長假期之後,很可能因不節制而養成沉迷網絡的壞習慣Professor Dr. Jean M. Twenge 是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撰寫《iGen》,內容依據大量美國年青人的數據及深入面見,描述手機時代長大的年輕一代,如何較易沈溺於網絡世界、日夜顛倒玩手機遊戲 、網絡成癮,養成數碼行...2 year ago
-
面對大環境的轉變,我們很容易會有不安、擔心、憂慮等情緒,特別在反覆的疫情下,身為父母要兼顧工作和照顧家庭的重擔,經濟、家庭和情緒壓力更是層層叠。當家長在管教孩子上遇到困難,有時難免會發生親子衝突,甚至出現情緒失控。若因一時衝動而對子女作出過激行為,將會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2 year ago
-
不知道大家小時侯,會否被老師說過以上這句話?而筆者從細到大,每次成績表上,老師對我的評價都是「好動多嘴」。而今天我想與大家討論一下,何謂正面標籤!?2 year a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