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子新聞|精神健康基金會推家長學堂 減家庭矛盾解學童壓力
學童精神健康備受關注,精神健康基金會於今年推出家長學堂,從家庭壓力、育兒教養及父母精神壓力為切點,關注學生精神健康。基金會首度與天主教區合作,舉辦屯元聯校精神健康講座,協助父母關顧自己以及子女的身心健康。
現今 ,每一位學童要面對的,不單止是課內以及課外的活動,還有數碼生活,父母期望、同儕比較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一項大型研究訪問超6000名兒童及青少年,發現每4位受訪者中有1位在過去一年飽受至少一種精神疾病的困擾。調查揭示,家長情緒困擾直接或間接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長跌入一個誤解 ,以為學業與精神健康是「零和遊戲」。精神健康基金會及天主教香港教區屯門、元朗中、小學於上周(5月3日) 在元朗天主教中學舉辦家長講座,精神科專科醫生崔永豪從腦部發展角度出發,讓家長明白到為何 「精神健康是學業成功基石」,以及分享實用方法,去協助子女身心健康成長。
崔永豪醫生觀察到,學業與精神健康兩者兼得的學童,他們家長的共通點都是:1)能夠洞察而且接納孩子的脾性,以及其各項才能的長短;2) 明白育兒如種樹,時間和良好環境都是必須的; 3)協助子女能夠按部就班, 從每一個學習活動中,不論是課內還是課外的,都能夠在努力的過程中,產生正面情緒,例如感到自豪、覺得有意義;4) 有健康生活習慣 ,尤其是喜愛大自然。
據教育局最新數據顯示,公營普通學校的精神病患學生持續增加至上學年共2510人,按年增加26.8%。學童自殺年輕化現象,天主教香港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黃嘉茵女士深表關注,鼓勵老師和家長携手合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心理韌力,面對困難時仍保持信心和希望。 2025年是天主教會禧年,所屬學校以「希望的朝聖者」為主題,透過不同形式的活動及課程推廣生命教育及價值教育,讓學童體驗生命的可貴,並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在學童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天主教教區學校透過這次與精神健康基金會合辦聯校家長講座,希望藉此機會在社區建立安全網,在中學及小學間互相聯繫,建立珍惜生命、彼此關愛、互相守望的文化。
精神健康基金會主席劉英傑醫生感謝周大福慈善基金贊助項目。他表示,學生精神健康直接或間接地受父母影響,基金會今年首度推出「家長學堂」除了希望改善學生精神健康之外,也希望父母能夠學識「自我關懷」,先處理自己情況再解決子女的其他問題。除了家長講座外,基金會配合親子自然體驗活動、精神健康急救班及網上靜觀教養工作坊,全方位協助家長關顧自己及子女的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