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學堂】「責之切」以外的選擇 愛之深同時不抱疚
作為家長,在照顧孩子時難免會經歷親子衝突,例如遇上「教極都唔識」、「催好多次都唔溫書」、「打機唔肯停」等情景。一貫溫柔而有耐性的家長都可能會禁不住表現忟憎,說出傷害孩子的話;情緒失控時甚至會體罰孩子。
衝突後,孩子當然不好受。作為家長,亦可能因自己激動的行為和說話而感到內疚。心中自責:「他明明是我的孩子,為什麼我竟這樣對待他?」「我真是一個失敗的爸爸/媽媽!」憤怒過後帶來的是沉重的愧疚。縱然如此,親子衝突卻依然重覆出現。
為什麼家長在教養孩子時會容易反應過激?這其實和人類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有關。大家可能也聽說過,人類在遇到危難時有三種自動反應,包括戰鬥、逃跑和僵住。這些反應有助我們的祖先在大草原遇到猛獸時保住性命,讓人類存活至今。
但這和教養孩子時反應過激又有什麼關係?當孩子學習表現欠佳,家長的腦海中很容易會出現各式各樣有關孩子將來的聯想,例如考試不合格、未能入讀理想中學/大學、長大後生活欠安定等。這些聯想會為家長帶來危機感,感到親愛的孩子將要承受威脅,於是家長便跌入了應對危難的自動反應當中。為了保護孩子,家長會進入戰鬥狀態。這就有如祖先在大草原上遇到猛獸一樣,為了保護自己和後代而與猛獸作戰。
但誰又是家長作戰的對手呢?那當然就是對孩子將來構成威脅的人。諷刺的是,那不是誰人,而正正又是孩子本人。因為在衝突的一刻,我們會認定眼前那位「偷懶」、「拖延」、「掛住玩」的孩子的行為威脅著孩子的將來。家長便會不自覺 大聲呼喝和責備眼前的孩子。事實上,很多家長也發現自己的怒氣是源自於希望保護孩子,是以亦「愛之深,責之切」。或許現在可以停一停,回想上次和孩子衝突時,作為家長的你又有否感到孩子的將來受到威脅?心中的怒火又是否源於希望保護孩子?
知道了教養孩子時反應過激的原因,家長又可怎樣做?研究發現﹕靜觀練習有助減少家長在教養孩子時的過激行為。很多靜觀教養家長課程的學員均表示,在情緒激動的一刻,停下來做簡短的「呼吸空間」練習,有助覺察自己進入了戰鬥的壓力反應,安定心神,並從自動反應轉為自主回應。
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推出了「樂天心澄」手機應用程式,歡迎家長下載,跟隨內含的聲音導航練習靜觀。學習懷抱靜觀的態度教養孩子,減少親子衝突,改善親子關係。
下載「樂天心澄」手機應用程式:jcpanda.hk/app
教育心理學家 關匡宏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會員事務委員
本專欄內容為會員之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會立場。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
-
我們改變不了事實,但能改變看待事實的心態,因為我們都能成為心理彈性的人。 在進行心理輔導時,我經常鼓勵對方學習分辨事物什麼是可控,什麼是不可控,人之所以活得負面和消極,大體分為三個原因,一,我們總執著於不可控的事情上,二,沒有把可控的地方做好,三,我們常用單一角度看待事情,缺乏全面了解和彈性。6 day ago
-
不少家長聽說運用「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 ABA)來管教小朋友,可以訓練他們聽從指令、在學校專注上課等等。當家長在網上搜尋與ABA相關的資訊時,會發現有形形式式的分享:有人推薦ABA教學法,讚嘆小朋友能夠在短時間便有顯著的改善;亦有人持刻板印象,覺得ABA教學法太機械化,擔心在模擬環境下才能見效。既然家長有那...8 day ago
-
不管你已為人父母或計劃在不久將來生育,電視劇 《反起跑缐聯盟》 都是你的寫照。它以幽默方式展示家長們的生活經驗和抱有的教育理念,以及大家每日面對的育兒問題。1 month ago
-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育兒風格,其中德國的育兒風格與亞洲國家大相徑庭,甚至直接攻擊亞洲家長最常做的育兒方式。你有幫孩子檢查功課嗎?在德國老師眼中,這樣的做法可是大不合格!1 month ago
-
最近做了一個諮詢個案,是一名媽媽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太黐身,希望我能讓他的孩子獨立一點。當天,母子早到了15分鐘,他們在等待過程中,我聽見了小男孩問了媽媽一個問題,我也希望大家從這問題中有所反思,再問自己是否真的愛孩子?1 month ago
-
吃飯了, 還欠缺什麼?原來是手機尚未開 YouTube!很多小朋友都要「手機撈飯」才肯乖乖吃飯 ?點樣改掉壞習慣?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