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堂】「慈母多敗兒」 慈母變失敗代名詞?
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是普遍不過的事。就算子女不能擁有非凡成就,平穩成長都讓家長於願足矣。「慈母多敗兒」這句說話真的份量十足。相信沒有一位父母想培育出不孝子及失敗兒;也沒有一位父母想成為罪魁禍首!
現代人其實把「慈母多敗兒」這句說話當中「慈母」的意思做了改變。現在句中的「慈母」泛指一些放縱型[1]的父母。符合這類教養型態的父母把孩子看成心目中的公主王子,他們一心只希望子女開心,不願意為子女的行為設規範,生怕破壞了親子關係。他們的教養模式容許孩子任意地表達情緒及提出要求。父母想對子女表達愛護之心,卻缺乏規範和要求。子女習慣了被遷就,很容易變得自我中心,任意妄為。
孩子無人管教,或者被溺愛,都會導致孩子變得任性。全職媽媽也好,上班族媽媽也好,普遍都想避開「無家教」的指控。於是有另一群家長便認為嚴厲總比寬鬆好。他們每每金睛火眼地看管著自己的孩子,一旦見到孩子出現偏差行為,便會毫不猶豫手口並用地將其糾正。有家長甚至認為孩子在小的時候對父母有所畏懼,長大才會懂事。這班專制型[1]的父母對子女控制特別嚴,要求子女無條件服從自己,甚少關心子女的心情。這種教養模式下成長的孩子行為容易呈現兩面性,在家很拘謹,在外時卻較容易出現偏差行為。
筆者早陣子在母親節的時候到花墟逛街,見到一位媽媽拖著兩位女兒搜購花朵。一位女兒約六歲,一位約四歲,她們一邊跟隨著媽媽,一邊開心地談論著花朵。兩姐妹見到漂亮的花朵忍不住觸碰它們,此時媽媽的話語聲突然跑進我耳朵:「叫左你地唔好掂啦!你兩個咁曳,我以後唔帶你地出街!」然後媽媽毅然步出店舖。眼見媽媽在人群中穿插,兩位女兒只好扁著嘴緊貼媽媽以防走失。
有外國研究提出越專制的媽媽,孩子學術成績[2]及自信心[3]都會較差。有一些媽媽會把握留白的機會,讓孩子自己發揮;有一些媽媽卻不懂得取捨,所有的地方都想沾染,認為那就是最好看的。最後,白紙上面全是媽媽的心思,孩子的本質變得所餘無幾。孩子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沒有自己的特點,因為一切都由媽媽做好決定的。
「慈」本指恬靜的、溫婉的、和善的、深切愛意的,故有慈愛、慈祥。孩子遭受困難的時候,媽媽可以顯得十分慈愛,輕輕的告訴孩子事情的解決辦法,給予溫暖的回應和支持。當孩子有自主能力的時候,媽媽的角色就可逐漸退去,不去左右孩子的選擇,讓他們去經歷。孩子出現錯誤,父母視而不見的並不是慈愛,而是禍害。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教子篇)》提及:「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
父母既威嚴又慈愛,子女自然敬畏謹慎而有孝行。聰穎的固然引人喜愛,頑皮愚笨的也應該加以憐憫。「慈」不是過份的仁慈,而是在溫柔與嚴厲中的平衡,讓孩子也能帶著仁愛成長。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鄭光言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公共關係事務委員
[1]Baumrind, D. (1966). 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887-907.
[2]Chao, R. K. (1994). Beyond parental control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Understanding Chinese parenting through the cultural notion of training. Child development, 65(4), 1111-1119.
[3]Rudy, D., & Grusec, J. E. (2006).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in individualist and collectivist groups: Associations with maternal emotion and cognition and children's self-esteem.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1), 68.
本專欄內容為會員之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會立場。
© 香港心理學會 教育心理學部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