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長對談】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 生態校園推動品德教育
今次來到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訪問陳嘉碧校長。陳校長回想起三年前上任時,發現學校同工有很多具創意的想法,對教學充滿熱誠。於是陳校長與其團隊善用學校的各項優勢,作出多元化發展。
由於學校校舍比一般小學稍大,陳校長認為可以多加利用校內的每一個地方讓學生學習,於是選了一個位置開始種植多品種的花與果樹,飼養烏龜、魚與蝴蝶等小動物,後來結合多元的環保概念,打造成現今成校園內的「生態園」。
生態園讓小朋友接觸大自然,帶來特別的學習經驗,例如有小朋友多見了蝸牛後便不再害怕,甚至會觸碰蝸牛。老師發現不少學生在關愛活動中以獎勵卡兌換的獎勵是成為「養龜專員」,由此可見不少學生主動參與打理生態園。陳校長認為小朋友能藉此培養出責任感與自信心,並將這份對動植物的關懷推展至幫助他人,亦是一種品德與生命教育。
此外,老師更將STEM元素融入生態園,STEM課程把學校所學的知識,在平日生活中,以此提升小朋友學習興趣,例如讓學生製造智能燈。課程亦讓學生製作智能澆水器,用於星期日或長假期裡為植物澆水。當發現生態園中的烏龜怕冷,學生亦製作智能保暖裝置。這些製成品實用之餘,亦可提升學生的解難能力,令學生更有成功感。
除了STEM課程,亦配合了常識科與電腦科,讓學生學習應用不同的工具、3D打印與對電的認識來設計及動手製作智能裝置。這一切皆能讓學生思考科技的發展,如何影響未來的生活,不同的嘗試與經驗,將會帶來創新。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實踐夢想,更能培養小朋友的團隊精神。
疫情下,校方知道不少學生非常關心生態園的近況,尤其是五、六年級的學生,擔心長時間停課而再不能照顧園內的動植物。於是,老師以網上課堂跟學生一起觀察生態園的狀況,同時讓他們學會重視、珍惜及關心身邊事物。
-
香港路德會增城兆霖學校的一大特色,就是自行設計了國際教育的校本課程,屬屯門區小學首創。學校希望學生通過這個課程學會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學會欣賞不同的世界文化,提升他們的全球素養。該校剛舉行了「跨學科國際教育周」,當中一個焦點正是「世界文化服飾日」,活動當日師生皆穿上世界各地傳統服飾亮相,同學們都學得開心,玩得盡興!1 month ago
-
教育局於10月25日宣布放寬小學全日面授課堂安排,全校達70%學生接種兩針,就可以申請於12月恢復全日制面授,多間小學均申請於12月內恢復全日面授課堂,而其中屬首批於月初(7日)恢復全日制面授課堂的學校,包括藍田的聖公會德田李兆強小學。1 month ago
-
每年都令家長聞風喪膽的「一人一花」又來了!康文署於11月初陸續向學校派送花苗,各位家長又收到未?今年的植物是蜆肉秋海棠,想知種植上有甚麼注意事項就要留意本文!2 month ago
-
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創校至今已一百三十五年,學生在傳承悠久的文化氛圍中成長為品德兼備的人的同時,本校以學生為本,致力推動「愉快有效學習」(Happy Learning, Effective Learning),提供多元化課程及活動,配合跨學科閱讀活動,讓學生「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啟發學生去理解、思考和吸收所學知識,解決疑難,實踐自...3 month ago
-
周德輝校長在去年的撰文中,曾提及過「我們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又持續多一年了…」相隔一年後,周校長執筆重提疫情生活,有何改變?7 month ago
-
北歐教育近年受港人追捧,全港首個北歐教育基地(Nordic Education Hub)於6月11至12日向公眾免費開放,父母可以帶3至12歲仔女體驗多元的北歐課程。8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