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健康】兒童發燒的4大常見謬誤

其實發燒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徵狀。家長若懂得處理發燒的正確方法,不但可讓孩子得到合適的護理,亦可減少不必要的憂慮。20170110 5774h000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發燒的定義是,當體温升高過「正常」體温0.5℃(1℉)便是發燒,但「正常」體温往往會受不同因素,例如年齡、氣候、衣著、活動和探測方法等影響。一般而言,體温達到38℃(100.4℉)或以上便稱為發燒,達到39.5℃(103℉)或以上便稱為高燒。

「感染」是引起發燒的常見原因,例子包括上呼吸道感染、齦口炎、手足口病、支氣管炎(支氣道炎)和肺炎、尿道炎、中耳炎、扁桃腺炎等。天氣炎熱、穿過多衣服、劇烈運動和接受免疫接種後都可引致體温升高。如果孩子發燒同時出疹,則可能是玫瑰疹、水痘、猩紅熱甚至麻疹等。如發燒持續不退,便要考慮是否患上川崎病、風濕熱、肺結核、腦炎、腦膜炎等嚴重疾病,家長應盡快求醫。

對發燒4大常見的謬誤:

1) 很多家長都誤會,以為高燒代表危險、低燒則代表不危險,這是錯的。其實疾病的嚴重性取決於引致疾病的原因,與體温高低並無直接關係。

2) 很多家長(尤其是長者)都會有錯誤觀念,以為發燒時只需吃退燒藥,只要燒退了便算痊癒。其實處理發燒是要針對引致發燒的成因,單吃退燒藥只是治標,對治療疾病是沒用的。此外,發燒時多穿衣服或蓋上厚被,以求「焗一身汗」來退燒,這亦是錯誤的觀念。

3) 由於持續發燒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狀,孩子如求診及服用藥物後仍持續發燒,家長應帶孩子往見同一醫生覆診,讓醫生可因應孩子的病情變化改變治療方法,或安排進一步檢查。切忌不斷轉換醫生,由於每位醫生未必清楚其他醫生的用藥和病情變化,反而可能會耽誤了病情。

4) 很多家長都擔心發燒會「燒壞腦」,其實一般發燒並不會令腦部受損。發燒是身體對付病菌、病毒等病原體入侵的自然反應。發燒時,身體會增加產生抗體、提升吞噬細胞作用、加快循環系統速率,以幫助抵抗入侵的病原體,這情況下,體温一般會在38.5 - 40℃(101-104℉)之間。但如發燒超過40℃(104℉),或有併發徵狀出現,則必須盡早求醫。

 

資料來源:衛生署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DR-Max兒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