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兒|7大範疇識別孩子發展狀況 及早把握訓練的黃金期!
在父母心目中,每個孩子也是獨特的,各有長處和短處。孩子的發展過程有既定的先後次序,但進度則會因人而異。研究指出初生至學前階段是腦部發展的黃金期,兒童6歲前腦部發展已達90%,因此兒童早期發展是奠定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及未來長遠發展的關鍵時期。假如孩子在某個(或多個)發展範疇出現困難,表現明顯落後於其他同齡兒童,那就要及早讓孩子接受專業評估,並把握訓練的黃金期,讓他們盡快得到適切的支援。

7大範疇識別孩子發展狀況
當家長懷疑孩子有發展或學習問題時,可參考衞生署的《兒童發展知多少 ─ 給學前兒童的家長》單張,了解不同年齡學前兒童的發展及表現,並仔細觀察孩子在各方面是否與同齡兒童有明顯的差距,以下為值得家長關注的情況:
學習及認知 |
- 學習新的技巧及知識時較慢,對於新環境及事物較難適應。 - 學前概念(例如﹕顏色、形狀、數學概念等)明顯比同齡弱。 - 在學習文字上表現困難,即使反覆溫習,但很快忘記,或經常混淆字詞等。 |
語言 |
- 難以明白較長及複雜的句子或錯誤理解問題的意思。 - 說話時句子結構或文法經常出錯,難以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 咬字發音不清或出現口吃問題。 |
大小肌肉 |
- 走路、跑步或攀爬時動作笨拙,經常絆倒或跌倒。 - 未能拋和接皮球,或踢滾動中的球。 - 手指動作欠靈活,例如未能自行打開糖果包裝紙。 l 做美勞技巧顯得比較粗糙,例如填色時經常出界。 |
自理能力 |
- 不懂表達如廁需要,日間仍然遺尿。 - 用匙羹進食時顯得笨拙。 - 未能自行穿脫簡單的衣物。 |
專注力及活躍程度 |
- 上課時明顯比其他兒童不專心和容易分心。 - 行為過於活躍,例如多言、難以安坐等。 - 未能遵守規則,不懂排隊輪候。 |
社交 |
- 喜歡獨自玩耍,很少主動與人溝通。 - 與人相處時,欠缺適當的社交技巧,常有不恰當的行為或說話出現。 - 眼神接觸較弱,說話語調較為古怪。 - 難以察覺別人的需要和感受,顯得比較自我。 |
情緒及行為 |
- 經常發脾氣,而且發脾氣時會有破壞或攻擊性行為。 - 過份依附照顧者,難與照顧者分離。 - 容易感到緊張,很少在學校說話,在開學一段時間後,仍然無法適應學校生活。 |
及早介入提供適切支援
假如孩子出現以上的困難,而且情況持續,家長可主動聯絡學校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老師會透過「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轉介孩子到母嬰健康院接受初步評估,如有需要會再轉介孩子到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作進一步評估及跟進。由於輪候政府評估服務需時,家長亦可自資安排認可醫生或心理學家為孩子進行評估。孩子接受評估後,如有需要會被轉介輪候社會福利署資助的學前康復服務,包括到校學前康復服務(O位)、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E位)、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I位)及特殊幼兒中心(S位)等。
為讓兒童得到及時的支援,政府於2023年9月開始將「第一層支援服務」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融合,為正在輪候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評估或經這些中心評估為有邊緣成長發展問題的兒童,提供早期介入服務,同時亦為正輪候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支援。如孩子符合以上情況,家長可主動聯絡所就讀學校的老師或社工了解這些服務,協助孩子及早得到支援。
-
最近有家長問孩子經常情緒起伏,一聽到哭聲已經心煩,都不知如何處理⋯⋯如果你有這疑問,希望這篇文章幫到你。10 day ago
-
小朋友用死記硬背的方法能夠更加「入腦」?不想小朋友「左腦入,右腦出」,其實都有很多簡單和親子娛樂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小朋友提升記憶力!24 day ago
-
當孩子憤怒摔門、大聲叫喊時,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怎麼這麼不聽話?」香港小童群益會心理創傷輔導中心的表達藝術治療師邱靖枬姑娘分享,她的服務對象小恩(化名)的媽媽也帶著這樣的疑問來到中心。由於小恩晚上熬夜睡不著,早上不起床,因此常常為了上學與媽媽爭吵不休,讓媽媽每天早上都感到極大的壓力。24 day ago
-
人有不同情緒實屬正常,父母很多時會因子女的言行,引致憤怒。事實上,父母發怒時會直接影響子女的情緒及親子關係,對雙方都帶來負面的影響,所以父母要學懂控制自己的情緒,透過「情緒紅綠燈」的方法,讓自己在憤怒時冷靜下來,再從理性的角度分析整件事情,繼而與子女好好溝通,這情緒紅綠燈助父母平息怒火樣有助了解彼此的想法,增加親子關係。1 month ago
-
香港物質富裕,許多幼兒均有偏食的問題。當幼兒拒絕嘗試新食物或只吃特定幾類食物時,家長往往感到困惑和焦慮。保良局治療師團隊日常會接觸不少偏食幼兒,多數會以小組方式,透過不同活動逐步建立幼兒對進食的興趣。家長不妨參考當中的重點,認識處理幼兒偏食的原則。1 month ago
-
不久前,辰民爸爸前往泰國探訪了一家孤兒院,這次經歷讓我感觸良多。我們總是認為,擁有父母的孩子理應是快樂的。然而,在這次探訪中,我看到了許多純真快樂的孩子,他們的笑容發自內心,並未因為失去父母而黯然失色。這樣的場景讓我開始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擁有父母真的能讓孩子更幸福嗎?或者,快樂的根源另有所在?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