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類型】疫下你會係邊一種爸媽?除咗虎媽有10種育兒法
疫情令全球父母充分增加了親子時間,也有更多時間教養小朋友。在各種文化下,有各種教養方式,除了大家早就熟悉的直血機父母、虎爸虎媽,你有沒有聽過冰壺父母、水母家長?
英國《1843》雜誌之前統整了世界各地形容父母教養子女各樣方式的有趣俚語,也讓全球疫情中的父母深受共鳴。父母亦可以藉此參考不同國家的教養文化,不失為一個反思自己的好機會。
1.海豚家長(Dolphin Parenting)
由加拿大精神科醫生Shimi Kang提出的海豚模式 (The Dolphin Way),海豚家長反對嚴格控制方式,既設定了原則和期待,同時又著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獨立性和溝通合作能力;如同海豚的身體一樣,既結實又靈活。
做海豚父母,目的是培養出具有海豚特質的孩子,聰明、善於與他人溝通、懂得玩樂、開心。海豚父母也會因應孩子不同的天賦與性格而調配合適的教養法。其方式強調要對孩子有合理的管教和期望,尊重孩子創意和獨立性,就能達致「平衡、有權威的親子關係」,同時又維持「平衡的生活方式,孩子可以擁有現今許多兒童欠缺的玩樂和探索、社群意識和貢獻,以及規律的休憩」。
2.水母家長(Jellyfish Parents)
Shimi Kang醫生同時提出水母家長的理論,與虎媽、海豚媽作為比較。水母家長喜歡讓孩子來主導生活,非常看重「我的孩子想要什麼」。水母家長寵溺孩子,缺乏權威,甚至有盡可能地越少規矩越好的傾向。在水母家長的教養下,家中沒有嚴格的作息時間與規矩,孩子可以無限制地玩樂與做自己想要的事。這樣家庭下的孩子似乎對於自己想做的事充滿信心,對於想做的事也出於自己的動力。
這樣自由的育兒法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成長階段中不易患上情緒病,這是由於孩子對自己的決定有高度自信;不過由於孩子抱著高度自尊感及獨立性,做事往往只為自己快樂而缺乏長遠目標,比較缺乏上進心和鬥心,不喜歡競爭環境。
3.冰壺父母(Curling parents)
冰壺是冬季奧運中其中一項比賽,場上的選手用長棍狀的「冰刷」推動、刷動場上類似球的石壺,目的是盡量將對方的石壺弄走,且要把自己隊伍的石壺盡量留在比賽場地圓心中。所以,冰壺父母就是事先想辦法先把孩子人生中的障礙移除,好讓他們的生活平順,留在比賽場地的圓心中,不受干擾。
冰壺父母始於丹麥的心理學家霍格德(Bent Hougaard),在北歐廣為使用,也有其他國家形容為「除草機家長(Lawnmower Parents)」或「黑鷹家長(Black Hawk Parents),同樣形容父母事先為孩子除掉路障,打造孩子一帆風順的人生。在冰壺父母的教養下成長,孩子的自主能力會較低,只能對父母言聽計從。在父母的安排下,孩子們會培訓出一定的技能,但普遍都有溝通能力差、害怕挑戰、偏好穩定、抗壓力低的特徵。
4.象媽(Elephant Parenting)
「象媽論」由一名美國印裔作家Priyanka Sharma-Sindhar提出,指出父母應如大象媽媽般給予子女呵護與鼓勵,並非如虎媽般催谷子女才能成功。象媽理念跟虎媽相反,象媽會順應年幼子女的訴求及保護孩子免受痛楚,並將教養重點放在情感的安全性和連接上,而不是著眼於學術卓越和成就。
不少接受不了虎媽方式的家長也會傾向採用象媽教養法,但坊間也有批評此方式的聲音,認為這樣會養育出脆弱的孩子。因為象媽十分呵護小朋友的感受,故這類孩子較同齡孩子遲起步,當孩子長大後,發覺能力較低時,會採取逃避的做法,亦很怕面對競爭場面;由於在呵護下成長,一旦家庭出現衝突變化,容易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崩潰。
5.雞娃家長
雞娃家長的說法來自中國傳說中的「雞血療法」,鄉下醫生把雞血打入人體,據稱可以讓人更強壯、更有活力。現代家長給予孩子們各種「療法」,用才藝、補習填滿孩子的時間,就像在孩子身上注入雞血一樣,理論上可以使孩子更聰明,所以被稱為「雞娃」父母,這樣的教養方式也被稱為「雞娃教育」。
而「雞娃」背後其實都是「虎爸虎媽」的鞭策下成長,為了應對激烈的競爭,報導指出,在中國有不少雞娃從一歲就開始學中、英雙語,3歲時就能閱讀英文繪本和背誦上百首中國古詩,在5歲就開始補習準備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比賽……這些在中國都不足為奇。
6.燈塔父母(Lighthouse parenting)
首次使用「燈塔」比喻育兒的是著名的兒科醫生Dr. Kenneth Ginsburg,他主要研究青少年行為和心理健康,所以他認為對青少年最好的教養方式,就是伴有期待的均衡的愛以及擁有信任的保護。這種育兒方法的核心就是如燈塔般指導孩子,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並且鼓勵他們渡過通往成年的旅途。
父母作為孩子們的燈塔,與孩子維持一定的距離,同時指引著孩子的道路。這種育兒方式似乎將專制和寵愛的育兒方式中各取其一,以明確的標準和底線設定規矩、與孩子溝通說明、以支持及理解回應孩子們的情感需求。「燈塔」象徵父母一直指引著孩子的思考、感受、行為,並提醒孩子面對風浪的挑戰時,應該如何應對,同時提供孩子們的需求。在這種育兒方式下,孩子們會形成一種安全的依戀;而父母應該要密切關注孩子,才能適切地提供協助,成為孩子們安全的港灣。
7.鬆脆媽媽(Crunchy Moms)
「鬆脆」是指食物天然的口感,「鬆脆媽媽」就是凡事追求有機、天然的媽媽,不只表現在育兒的物質選擇,也展現在無形的教養方式中,所以,也有人稱她們是新時代的新嬉皮媽媽。
這樣的媽媽一直追求天然和無害,會為孩子選擇有機食品,尋找最有營養的食譜,例如用椰子油,特別喜歡親自下廚,選購棉麻布料而非化學合成的毛巾及衣物。在教養上,這類型父母會傾向跟孩子一起睡,甚至在家自學。他們會用盡一切努力查詢及了解各種跟孩子有關的知識,確保孩子的一切符合天然、不受污染。唯一擔心的是,這些主張天然的家長導致他們不信任醫學權威或藥物治療,甚至反對疫苗,更嚴重者,還有人在疫情中對抗減少接觸的政策,成為反封鎖鬥士。
8.愛現父母(Kvell)
Kvell來自意第緒語(Yiddish),也廣為德系猶太人使用,是指「因為他人(通常是家人)的成功而感到洋洋得意、驕傲」。Kvell這個詞語現在已經被納入英文字典,彰顯這類行為的普遍性,也顯示出這種情感的廣泛應用。
特別是社群媒體和互聯網出現後,這一類的父母比一般人更熱衷「分享」孩子的各種成果,情況演變到令旁人覺得父母藉孩子「炫耀」、高人一等、甚至讓其他沒有獲得那些肯定的親友覺得不舒服的地步。提醒父母們,留意分享與炫耀孩子們的成就的同時,掌握反落得使人尷尬的分寸。
9.特權媽媽(Yazhemat)
只要上網搜尋#Яжемать 或是Yazhemat,就會發現母親們各種以子女為貴、為藉口的失控行為,這個來自俄羅斯的教養方式,與國家的社會文化有很大關係,亦引起研究與關注。有心理學家表示,年輕母親表現出的這種攻擊性是由育兒疲勞引起;而大部份人認為這些母親是不計一切地把孩子當成藉口意圖為自己爭取特殊待遇。
這些特權媽媽的利己主義常常違反大眾的道德規範,像是搶占座位、亂開車還對別人吼叫、在超市或便利商店把物品亂擺,最後就說是因為自己是媽媽、或為了孩子而這麼做。Ya zhe mat'在俄文是「我是媽媽」的意思,就是將要求特權的媽媽的口頭蟬當成她們的代號,含有貶義。
10.自戀型父母(Narcissistic Parent)
具有自戀型人格的父母一般對他人都缺乏同理心,他們擁有強烈的控制慾,期望子女完全服從自己,重點是自戀型父母的動機並不一定是要為孩子好,反而是出於他們自身的需要;極端者可能會試圖貶低孩子的能力,或以威脅和情感虐待來控制自己的孩子。
對於那些自戀型父母的孩子來說,他們會傾向發展成自我內在批判和貶低自己。這些孩子除了會過分自我批判外,還會對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和拒絕過於敏感,亦長期感受羞恥和焦慮所帶來的痛苦;他們傾向認為自己不應該受到別人的關注或照顧,亦很少向他人尋求協助,害怕成為別人的負擔。正因為自戀型的父母經常性地貶低孩子,所以他們的自我形象往往很差。另外,他們通常也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飲食失調、成癮問題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沒有一種父母教育是一百分,但是父母應時刻記得你的孩子帶著你的影子,父母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當你發現你的小孩偏離你的預期,也許意味著你現在的教育方式不符合小孩的個性及發展。做父母難,做子女也難;互相理解,互相體諒,一起成長吧!
資料來源:https://www.economist.com/1843/
《親子頭條》多元化介面方便家長接收最新育兒資訊
讚好《親子頭條》Facebook 專頁
追蹤《親子頭條》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