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能量】信徒探訪單親家庭 疫情下發光的生命
疫情持續,不少基層孤立無援,需求日增。有基督徒見到鄰舍徬徨無助,主動勇於出手相助。筆者訪問了一對約30歲的情侶Kevin & Elaine(下稱K&E),分享他們在去年聖誕節期間參與基層家庭關顧活動的感想,見證疫下的正能量。
K&E身為社工和老師,他們明白社會上也有很多服務機構幫助基層家庭,肯定當中也有付出愛與關懷。如果只著眼於一時服務,可能會流於表面。而他們相信耶穌的工作可以很「貼地」,任何形式也能夠服務。「今天是我,明天可以是其他人。讓人認識神,不怕再被標籤、被拋棄、被欺凌,我們實在很想讓他們知道有人關心他們、愛他們,這便是生命的見證。」他們分享道。
疫情下堅持事奉的突破
教會每年聖誕節都會祝福社區,並祝福身邊人。K&E的牧者一直教導信徒走出社區的重要性,因為教會是讓人認識耶穌、聽福音,而這個角色無可取化。服侍——使他倆相信基督的愛心可以突破疫情和界限,疫情下堅持靈活事奉,更可以打破教會之間的牆,令以往因各種因素未曾合作的機構,在疫情下反能彼此配合,共同關心困苦人士,也是一等美事。
他們行善並非想被讚賞為「好人」、「有善心」,是為了回應困苦之人的需求。為了嚴守防疫措施,K&E小兩口在過去參加同一天的義工活動中,選擇「兩不相見」:Kevin帶著4歲小男孩和他的年輕媽媽,穿梭於錦上路的跳蚤市場、紅磚屋和錦田市中心;而Elaine則陪伴婆孫一家三口轉乘小巴入圍村,去農莊裡採摘士多啤梨。
有錢買不到的和好
Elaine從這次簡單的開篷巴士市區遊,到錦田鄉郊遊,在同行中看到基層婦女和兒童的「釋放」。她們一直被困在有限環境和無助情緒之中,而Elaine在這趟遊玩之時,將喜樂和愛帶給她們。她認為,生命中除了基本需要,經濟、情緒、甚或困難如家暴,皆可尋求主的介入,幫助人們走出黑暗,在絕望中看到光;而自己的参與可成為橋樑,讓人與主相遇。
Elaine眼前這位在職的單親媽媽每日早出晚歸,曾因太著緊女兒功課,導致母女關係出現衝突張力。間中代為照顧孫女的婆婆表示,有時看到孫女起床時找不到媽媽的驚惶樣子,十分心痛。今次錦田郊遊當中,Elaine看到婆孫三人其樂融融的背影也深受感動。在職媽媽單純地說:「寧願少賺一天工資享受家庭樂,也很值得!」
基層家庭無須同情
另一位單親媽媽身邊的4歲男孩,在Kevin看來當日每個表情、每個肢體動作都很很快樂期待,彷彿知道那日短短的半天遊得來不易。對4歲的男孩而言,當天確是見識了許多新奇有趣的事物,最後要他在當中選一份切合預算的禮物也十分苦惱。在Kevin看來,男孩的媽媽是一位很有教養的年輕女士,疼愛兒子,温婉謙讓,教養小朋友也很用心。Kevin看見在缺乏中,這位媽媽客氣而不貪心,只將自己最好的全給兒子。目睹眼前母子的相處,令Kevin反思到基層家庭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被尊重;他們需要朋友,而不是從上而下的施捨。
當日,小男孩牽著Kevin的手去看「恐龍蛋」——一個浸水24小時會發芽生長的蛋狀盆栽。這次真誠的陪伴讓人打開心扉,Kevin感嘆:「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天倫樂,在基層家庭裡面原是一種奢侈品;這次短時間的郊遊,已是小朋友期盼已久的大日子。單純的小孩喜歡玩耍,他們最需要、最滿足於他人的陪伴和玩樂交流,而非一大堆物質上的禮物。」
疫下找出新定義
隨著疫情趨勢和相應防疫措施,疫下所有香港人都被影響,互相關顧的機動性提升了。K&E以往的價值觀隨著疫情調整打破,他倆認為,傳福音活動因著疫情重新被定義,看見困苦家庭、孤兒寡婦,若然沒有鼓起勇氣突破,踏出社區做關懷工作,就無法散播正能量。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當你付出和分享快樂的時候,你也會得到快樂和滿足,因為幸福是會傳染的。如果父母抱著這種心態照顧家庭和小朋友,相信在疫下也可以建立正能量,互相支撐。
文章經編輯,已獲明光社授權轉載 : 原文鏈結
《親子頭條》多元化介面方便家長接收最新育兒資訊 讚好《親子頭條》Facebook 專頁
追蹤《親子頭條》Instagram
-
家長都希望小朋友快高長大,但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小朋友呢?原來,家長們只要捉緊春夏季的生長季節,在適合的年齡階段配合適當的食療,小孩的增高效果就可以事半功倍了!3 month ago
-
歌手陳柏宇(Jason)與妻子符曉薇(Leanne)在今年10月宣布將再做父母!Leanne分別在前年及去年流產,故一眾網民及圈中好友得悉喜訊後,亦紛紛送上祝福。Jason近日攜同女兒Abigail (下稱Abi)父女檔拍攝中銀香港的按揭產品廣告,大談置業計劃之餘,更分享了妻子的懷孕近況及育兒心得。5 month ago
-
良好的語文基礎需要長時間浸淫,中文科補習天王、凝皓教育創辦人林溢欣老師接受《親子頭條》專訪時表示,童年有空便流連圖書館,目的是嘆冷氣,手到拿來的書本和報紙令他不知不覺間愛上中文,後來更成為中文科補習名師。林溢欣老師更對推廣中文不遺餘力,接下來將會在「兒童書展2022」擔任推廣大使,鼓勵閱讀,冀小朋友多接觸正統中英文。6 month ago
-
要培育孩子成材,家長的教育是關鍵。現年7歲的葉蕙蕎自小已獲得本地及國際獎項逾百個,更在歐盟國家認可的「全球好學生」比賽中嬴得全球冠軍。年紀小小已成就非凡,葉太(Heiby)認為教養的關鍵在於陪伴及尊重,「要讓子女了解自己,尋找自己的興趣。家長往往是啟蒙者,最希望能讓子女體驗更多,擴闊眼界。」11 month ago
-
網絡幾乎是兒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這也增加他們在網上欺凌及性騷擾的風險,不但受害人的情緒、心理和生理,甚至引起自殺念頭。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博士就教家長如何教育小朋友。1 year ago
-
母親絕對是最偉大的身分。不少女生當媽前各具個性、擁有理想職業,孩子出生後為了給予他最好的一切,毅然放棄事業當起全職媽媽,日以繼夜照顧孩子和打理家中大小事務,失去喘息的 Me time,經濟亦不再獨立。1 year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