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兒心得】7個不發火育兒貼士 越鬧子女反致傷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有「不聽話」的時候,大部分的爸媽都很難忍住不發脾氣。然而孩子往往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理解,日前就有哈佛博士研究指出父母亂發脾氣會造成孩子的大腦損傷,導致語言理解能力變差,甚至可能會降低智商。
言語暴力會造成孩子大腦損傷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經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南風和北風互比誰的威力大,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強烈的北風寒冷刺骨,行人為了抵禦寒冷便把大衣裹得更緊;反之,南風徐徐,行人覺得暖和就脫掉了大衣,這則寓言後來成為心理學的一個概念,被稱為「南風效應」。
「強制力的效果有時候不如感召力。」
語言暴力如同北風,只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就像父母不去了解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反而給他貼上笨蛋的標籤,孩子便會產生自我懷疑,最後越來越失去信心後就容易自我放棄。
哈佛大學的精神病學副教授馬丁泰徹(Martin A. Teicher)博士發現,言語暴力會造成孩子大腦的損傷,影響到大腦中的胼胝體、海馬迴和前額葉,這些區域負責傳遞感覺及認知訊息、控制情緒、產生思考和決策。當環境充滿了壓力,孩子們為了適應會轉換為「求存模式」,變得謹慎膽怯,傾向於討好他人,成年後也很難改變如此的思維模式。
當父母想責備子女前,可以嘗試用以下7個小貼士:
1.少阻止,多信任
父母都有個通病,總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並且為了各種理由,常不自覺阻止孩子想嘗試的請求,可是,越禁止孩子只會更不聽話。其實,大人之所以不讓孩子自己做,通常是因為不信任與沒耐心。我們應該相信孩子能從錯誤中學習,放手給孩子嘗試學習的機會,耐心陪伴即可,孩子開口才去提供協助吧!
2. 用「可以」取代「不可以」
要求2歲的孩子不去好奇探險,只能乖乖坐定,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與其整天說「不可以」,不如告訴他能做什麼吧!當他忙著把你摺好的衣服亂丟時,不如引導他學習摺衣服吧!讓他忙碌的當小幫手,減少他的搗亂,增加孩子的責任感,做家務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3. 包容但不縱容
想自己嘗試但被阻止,想證明自己能力卻又做不好——孩子的挫折感倍增,無法調解情緒下,會比嬰兒時期更容易發脾氣。爸媽應以理解的心包容孩子的情緒:「媽媽知道你很傷心,我們來想想辦法!」,而不是一味責罵:「不准哭!又哭!」。但要注意,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不代表一哭鬧就能給予所求,把持你的育兒原則。
4. 自己冷靜,再教導孩子
當你習慣用強烈情緒反應來面對孩子的行為,他更會出現「愈禁止愈故意」的吵鬧行為。當孩子發現他的故意行為會引起你注意,用哭鬧能控制你,更增強孩子負面行為。打孩子更是最差的做法,這樣會令愛模仿的孩子學會用打人來表達不滿的壞習慣。爸媽越能冷靜面對,孩子將越能容易平伏情緒。
5.溫柔而堅持
堅持自我的2歲孩子,若受到權威式的控制,會出現對立反抗。在你禁止孩子的時候,只需溫和的向孩子解釋原因:「不能跑到馬路上,因為車子來會撞到你。」而不是說:「你再跑到馬路,我就打你!」同時,要有心理準備,孩子不會說一次就記得,必須在每一次相同狀況出現時,你要同樣維持這種堅持直到孩子學會並遵守。
6.言出必行,原則清楚
正在嘗試獨立的孩子會不斷試探大人的底線,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不要隨口警告,也不要有過多的禁止;說出的話就一定做到,讓孩子清楚知道你的原則。
7.擴充生活圈子,建立自信
孩子需要更多的互動對象和生活體驗,因此孩子不能只是跟媽媽或單純的家中環境互動了。多安排不同類型的友儕交流,透過與不同個性及家庭背景的孩子互動,他們能觀察別人、模仿別人,也了解互動中微妙的情緒、同理心、分享等行為,有助更全面的心理成長。
-
我們改變不了事實,但能改變看待事實的心態,因為我們都能成為心理彈性的人。 在進行心理輔導時,我經常鼓勵對方學習分辨事物什麼是可控,什麼是不可控,人之所以活得負面和消極,大體分為三個原因,一,我們總執著於不可控的事情上,二,沒有把可控的地方做好,三,我們常用單一角度看待事情,缺乏全面了解和彈性。5 day ago
-
不少家長聽說運用「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 ABA)來管教小朋友,可以訓練他們聽從指令、在學校專注上課等等。當家長在網上搜尋與ABA相關的資訊時,會發現有形形式式的分享:有人推薦ABA教學法,讚嘆小朋友能夠在短時間便有顯著的改善;亦有人持刻板印象,覺得ABA教學法太機械化,擔心在模擬環境下才能見效。既然家長有那...7 day ago
-
不管你已為人父母或計劃在不久將來生育,電視劇 《反起跑缐聯盟》 都是你的寫照。它以幽默方式展示家長們的生活經驗和抱有的教育理念,以及大家每日面對的育兒問題。29 day ago
-
衝突後,孩子當然不好受;作為家長,亦可能因自己激動的行為和說話而感到內疚。心中自責:「他明明是我的孩子,為什麼我竟這樣對待他?」「我真是一個失敗的爸爸/媽媽!」憤怒過後帶來的是沉重的愧疚。縱然如此,親子衝突卻依然重覆出現。29 day ago
-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育兒風格,其中德國的育兒風格與亞洲國家大相徑庭,甚至直接攻擊亞洲家長最常做的育兒方式。你有幫孩子檢查功課嗎?在德國老師眼中,這樣的做法可是大不合格!29 day ago
-
最近做了一個諮詢個案,是一名媽媽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太黐身,希望我能讓他的孩子獨立一點。當天,母子早到了15分鐘,他們在等待過程中,我聽見了小男孩問了媽媽一個問題,我也希望大家從這問題中有所反思,再問自己是否真的愛孩子?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