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麟專欄】無論結果如何

 20180615 8947 B01

我:「你想佢哋玩遊戲就算輸咗都會大方接受?」

家長:「梗係啦,咁低EQ,第日點會成功?!」

我:「唔⋯⋯⋯咁我想問下,假設你小朋友由考第一名,忽然變成考試包尾,你會有咩反應?」

家長:「嘩!有冇搞錯啊,梗係鬧到佢飛起啦!」

我:「你唔願意接受佢嘅失敗?」

家長:「又唔可以咁講,不過咁都要檢討下點解考得咁差,下次再考好D嘛。」

我:「咁如果之後每次都繼續考包尾你會點?」

家長:「梗係繼續鬧佢啦,咁鬼冇用!」

我:「咁其實,係小朋友想考第一,定係家家長想個小朋友考第一多啲呢?」

家長沉默不語。

我們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價值觀,是不是本身就很看重「考第一」和「唔輸得」?譬如,平常是否喜歡用比較的方式和小朋友說話?

「你睇下人哋,阿邊個邊個幾犀利!」

在小朋友失敗之後,還不斷增加他們的負面感受,試問又如何能陪養接受失敗嘅態度呢?我有很多個案就正正因為「唔輸得」,結果出現情緒行為問題前來求助。

 

我們在日常生活,可以嘗試這樣做

着眼背後「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與孩子日常互動時,不要再放大「贏或結果」上面,反而刻意放大小朋友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如果輸了,就告訴他:「沒有關係,你剛剛如何努力,如何集中精神,如何不放棄的態度,真的很好。」

在我的著作「父母一句話,啓動孩子解難力」內有詳迹。

營造合作遊戲而不是競爭遊

可以多營造合作性遊戲,如建積木變大城市,共同完成一幅畫或勞作等等,讓孩子感覺到不是在和比賽,而是一起努力合作把一件事情完成。

放大對「第二名」的關注

注意力不要每次放在贏的小朋友身上,而是也會關注輸的孩子,特別強化他在遊戲過程中的好表現。這不安慰,而是肯定他在背後的努力,是自信心及能力的建立。

或者來點新意,像是「玩輸的孩子可以在之後選另一個遊戲來玩」或給輸的孩子ㄧ些特權或小戰利品(貼紙),讓「輸」這件事情變得不要等同於「負面」事件。

父母事先預告,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家長提前告知小朋友,等一下遊戲會有「輸贏」,與孩子共同討論面對輸贏的辦法,像是「我們可以再玩一次」或是「先在旁休息一下,做點別的事情,再決定是否要再玩。」

 

有人說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其實這句話也很目標導向的。如果我們能明白到,耕耘過程,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收穫,那麼無論結果是如何,就已經不太重要了。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DR-Max兒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