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慧幼苗】育兒鬆一Zone 善待自己,善待孩子
曾經在一個小組中討論和孩子的相處模式。
本來興高采烈的分享,突然有位媽媽嗚咽起來,想起最近自己生氣時,控制不住情緒,讓自己如見仇敵般盯著孩子;又會變成一頭獅子向孩子吼叫;亦會變為機關槍,把生氣的話語重複又重複地向孩子發射。例如:「你話你有咩用?」、「你點可以咁蠢?」、「你再係咁,我唔要你㗎啦!」、「你信唔信我掉你出門口?」,在場的媽媽聽著聽著,想起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淚水都從眼眶一湧而出。
我們深知雖然只是一瞬間的動怒,但兇狠的表情和無心之失的說話,會讓孩子牢牢記在心內,影響安全感、降低自尊感、長時間這樣的相處不單破壞親子關係、甚至有機會影響孩子的腦部發育。
相信世上的父母也想溫柔地和孩子對話,無憂無慮地和孩子盡情投入玩耍,可以將一切煩擾放下。而現實中,有千百種事情令人容易情緒爆發,不論全職還是半職的爸媽,總會有自己的感受、情緒和壓力。
我們在理想與現實中應該要如何平衡呢?
解說: 家長愛錫孩子,希望把大部份時間投放在孩子身上是正常不過的事,但若然過於傾重在孩子身上,家長便會被困於照顧的壓力裡,漸漸會覺得休息和私人社交時間是奢侈品,處於日積月累的身心疲勞狀態下,即使面對一些芝麻綠豆的小挑戰,也會暴跳如雷。
維持平穩的情緒有助我們理性地針對行為進行管教,有效令孩子明白「這是壞行為」,而非「你是個壞孩子」。同時讓他們從中學習到正確地表達和處理生氣或不滿情緒的方式。
建議家長需要每天預留10分鐘以上的時間,讓自己做喜歡的事情、讓自己可以放鬆或疏導情緒,例如:看電影、上網、為自己打扮等,善待自己有助保持身心平穩的狀態。
點‧醒‧家長
- 日常練習
每日梳理情緒,安排自由時間給自己
與伴侶商量分擔工作和責任 - 情緒爆發時
停一停,暫離現場
先平靜,後管教
如察覺情緒經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不妨找專業人士諮詢輔助。
以上資料由慈慧幼苗 資深註冊社工梁佩欣提供
@2022 Healthy Seed
-
最新一項「香港生育幸福感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家長深信一個有孩子的家庭更加幸福美滿,但照顧仔女的現實並非想像中完美,許多家庭因為養育子女發生衝突,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提供「湊仔過三關」貼士,改善夫妻和親子關係。14 day ago
-
家應該是每個人休息放鬆的地方,如果家裡出現問題,馬上就會影響一家成員。一名台灣女網友就著她家裡出現的問題上網求助,引起網民熱心討論和建議。20 day ago
-
人有不同情緒,而焦慮是與生俱來的情緒反應,每個人都有機會感受到焦慮,孩子亦然,例如當孩子與父母分離、去到新環境等,難免會感到壓力而產生焦慮。作為家長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克服焦慮?20 day ago
-
三代同堂是中國社會普遍家庭享受天倫之樂的景象,香港亦不例外。而三代同堂的家庭有很多形態,有同住或非同住的、有關係緊密或較為疏離的;為數不少的年輕一代父母基於各種情況和需要,選擇由「四大長老」幫忙照顧下一代。不過,兩對不同年代的父母,很多時候對育兒也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很多時候就會引起兩代間的衝突……1 month ago
-
隨著確診個案回落,突如其來的「提早暑假」亦進入尾聲。考慮到防疫因素,教育局宣佈全港學校分階段式復課,更提出師生每日須在家完成快速抗原測試,顯示陰性結果方能回校。此安排引起社會討論,有機構特意進行網上問卷調查,了解意見。1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