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讀歷史】80年前香港保衛戰 張愛玲也曾經參戰?

多讀香港歷史有助提升歸屬感。今年是香港保衛戰80周年,當年1.3萬名駐港英軍對力4萬日軍18日,最終在1225日投降,進入「三年零八個月」日據時期。這段歷史有很多小故事和小知識,值得家長與小朋友來發掘。香港浸會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博士開發了以香港保衛戰為主題的電子互動地圖,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和地圖的興趣。

 

電子互動地圖:https://digital.lib.hkbu.edu.hk/1941hkbattle/zht/index.html

(網頁截圖)

 

相比起以純文字說明地圖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將當年英國及日本雙方軍隊使用的戰時地圖覆蓋於Google地圖上,大家可以調校時間線,追蹤不同時間的戰役變化,可提升研習趣味。地圖6大重點包括:

 

1. 參戰部隊:地圖把18日香港戰役分為51個時間點,顯示雙方步兵、砲兵的位置及行軍路線,包括被擊潰部隊的位置,每個部隊附有簡單介紹。

 

2. 軍事建築:顯示300多個建築物如海防砲台、高射砲台、機關槍堡、指揮所、掩蔽部、醫療設施、通訊線路,以及爆破點、砲兵預設目標等,部份圖片由團隊親身到訪遺跡拍攝。家長可以帶小朋友尋找歷史遺跡。

位於灣仔峽的12號防禦區機槍堡。(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3. 人物故事:地圖收集約80個曾經參與戰役的人物故事,當中包括張愛玲、陳君葆等。

 

4. 戰爭罪行:於事發位置描述屠殺平民、俘虜等事發經過。

 

5. 戰爭影像:收錄香港戰役前後拍攝的照片,並置於拍攝地點。

 

6. 戰時武器:地圖整理了戰役中曾使用的武器資料,配以圖片、尺寸等說明。

 

浸大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博士示範電子互動地圖操作。

 

鄺博士展示珍貴歷史相冊。

 

地圖是鄺博士的團隊經過兩年時間研究、開發及蒐集與年香港保衛戰相關的一手史料,得到浸大知識轉移處及浸大圖書館數碼及多媒體服務組協助,中文及英文版的電子互動地圖現今開放給公眾使用。團隊正著手設計教材,培訓老師運用地圖教學,預計明年1月起可在中學課堂上使用。

 

這場戰役仍在本港不少地方留下戰爭遺跡,家長可以帶小朋友跳出地圖,親身走遍香港尋歷史足跡。

 

1941年香港戰役知多啲

194112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自1937年已和中國開戰的日本同時對英、美、荷等國宣戰。其時,英國正和軸心國之中的德、意兩國作戰,歐洲、非洲、亞洲同時進行的戰爭連結起來,史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首當其衝,成為日軍進攻的目標之一。

 

128日上午,日軍空襲香港,拉開香港戰役(又稱香港保衛戰)的序幕。由英、印、加軍和不同族裔市民組成的駐港英軍共13,000多人,面對約40,000名擁有海空部隊支援的日軍,在香港各地抵抗18日,最終於1225日下午投降。香港進入人稱「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19411225日至1945830日)。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DR-Max兒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