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家長覺得有小朋友之後,有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了,然而Bobo媽媽則反其道而行,生下囡囡之後,反而鼓起勇氣與女兒一起嘗試「車中泊」,兩母女更因此收穫豐富……
「為小朋友帶來更多生活體會」
媽媽Bobo在生小朋友之前,就是個露營發燒友,甚至在生下女兒之後,也會帶著女兒一起去露營。從露營轉為車中泊,其實全因「時勢」所致。
「因為疫情關係,很多營地因此封閉。」Bobo說,適逢當時她想換車,又知道日本流行「車中泊」這個文化,所以特地找了一輛可以全敞平的車子——即是擁有寬闊車廂的車子——然後再慢慢改裝車子,實踐和女兒車中泊的生活,一解無法露營的心癮。
嘗試過車中泊和露營的Bobo,體會到車中泊的獨特魅力之處,其中最吸引她的地方,莫過於無拘無束的車旅生活,只要找到能停車的地方,就可以過夜。
相比起露營,要自己揹著所有露營用品,翻山越嶺,車中泊也許輕鬆一些。Bobo笑說她仍然熱愛露營,「風景很美,但因為有了小朋友之後,露營就變得沒那麼容易了。」

「我覺得可以為小朋友帶來更多生活體會。」何謂生活體會?筆者覺得Bobo所指的是用「心」體會那些看似簡單日常的事物。她以熱水為例,在家中,只要按熱水壺的按鈕就會有熱水流出。小朋友不清楚為什麼會有熱水,又或者認為熱水是很隨處可得的東西;相反,在郊外尋找水源已經不容易,更何況是熱水。你要通過一連串的動作,取水、燒柴、加熱等等,才會得到熱水。如此一來,小朋友對得到熱水的過程會更加了解,也能培養小朋友的邏輯性思維。
「我覺得生活本應是這樣」
隨著科技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簡易,但Bobo卻喜歡回歸自然,一切從零開始。她認為,這樣的成長環境對女兒有所啟發。「不需簡化事情,不理會背後的原因或意義,我覺得這才是生活的體驗。」她說。

訪問當日,Bobo女兒自行打開自己專屬的露營椅,接著跟媽媽說她想吃通心粉,便自己拿出準備好的食物盒,坐在媽媽旁邊安靜地吃東西。年僅三歲的小女孩,擁有這麼強的自理能力,看在媽媽眼中也倍感欣慰。
「這類露營椅,甚至很多成年人也不懂怎樣弄。」從Bobo的口中滿滿都是對女兒的驕傲。
「家長需要願意去放手」
問到女兒在車中泊當中學到什麼,Bobo表示女兒最大的改變是自理能力。除了會幫忙煮東西,很多事情都能自己處理。她笑稱:「她好像比同年紀的人『老積』少少。」
女兒現在三歲,Bobo從她兩歲左右開始讓她嘗試做各樣事情,短短一年令女兒變得極為獨立。其實,這個過程中除了女兒要學習,身為家長的Bobo也學習到一樣事情。「我覺得家長需要願意去放手。」她認為,現時家長經常擔心小朋友受傷受苦,如果家長一直保護小朋友,那麼小朋友就永遠無法親自接觸新事物。

「我覺得在郊外,女兒一定會得著很多,會好過在家裡看電視,或者任何事情都單靠上網去學習,倒不如自己親身去接觸。」
Bobo覺得,只要家長在事前先提醒小朋友,「碰到會感到熱」、「燙傷會感到痛」,那麼小朋友也會變得小心,主動避免意外。而郊外正正給了小朋友更多機會去接觸各類事物,自然成長得更多。Bobo笑言,過去一年,除了車中泊的日子,女兒在家中也常常說:「我自己來!」、「我自己做!」可見小朋友成長速度之快。
「露營就是學習自理」
講了一輪在車中泊的育兒心得,Bobo亦有提醒家長,在帶小朋友去郊外活動之前,記得做多點資料搜集。
「我聽過最多的問題就是:『有什麼好看的好地方介紹?』」
Bobo認為,為了拍照「呃Like」,部份人太集中在環境上,但露營和車中泊其實不止於此。她提醒家長:「有些突如其來的變化,他們可能未必處理得來,甚至乎帶上小朋友,可能會變成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作為父母、新手,記得要考慮多方面因素,例如天氣因素,環境因素等等。

郊外與我們日常的生活條件不同,Bobo認為,在郊外無論對大人還是小朋友都會有所得著。「露營是學習自理,在一個什麼都沒有,或者在有限資源下,你如何去生存、生活?」
她提出一些具體問題,例如很多露營新手忘記帶急救包,是十分常見的。「我覺得應該做多一些準備,做最壞的打算。」確實,郊外活動十分受天氣和環境因素影響,而我們無法改變這些因素,只能預備各種應對措施,例如突然下雨,入夜突然降溫等等。如果家長們想帶小朋友外出走一趟,記得帶齊裝備。寧願做最壞的打算,也要做最好的準備!
-
要培育孩子成材,家長的教育是關鍵。現年7歲的葉蕙蕎自小已獲得本地及國際獎項逾百個,更在歐盟國家認可的「全球好學生」比賽中嬴得全球冠軍。年紀小小已成就非凡,葉太(Heiby)認為教養的關鍵在於陪伴及尊重,「要讓子女了解自己,尋找自己的興趣。家長往往是啟蒙者,最希望能讓子女體驗更多,擴闊眼界。」1 month ago
-
網絡幾乎是兒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這也增加他們在網上欺凌及性騷擾的風險,不但受害人的情緒、心理和生理,甚至引起自殺念頭。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博士就教家長如何教育小朋友。2 month ago
-
母親絕對是最偉大的身分。不少女生當媽前各具個性、擁有理想職業,孩子出生後為了給予他最好的一切,毅然放棄事業當起全職媽媽,日以繼夜照顧孩子和打理家中大小事務,失去喘息的 Me time,經濟亦不再獨立。3 month ago
-
對不少人而言,媽媽的犧牲和付出成就了今天的我們。她們不論在家庭還是在職場上,都付出心力工作,每滴血汗都是為了家庭和小朋友。國際知名的攝影師Xyza Bacani曾經歷留守兒童的童年,特意在母親節分享自己在母親來港工作時的感受。3 month ago
-
為人母難,為ADHD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患者之母更難。加上發現自己也是ADHD患者,如果你是主人翁,你有何感受?Christy的仔仔於幼稚園時期被發現患上ADHD,母親陪他求診時,意外發現原來自己都患有ADHD。但為母則強,她只好「頂硬上」。3 month ago
-
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對於與11歲的仔仔和14歲長女同住大角咀百多呎劏房的阿群來說,以為有機會通關,放假可以返鄉,暫時逃離擁擠的劏房,結果一次又一次失望。確診下無支援的疫情生活,子女對學習的態度漸變消極、心理健康每況愈下,令她感嘆:疫情幾時才完結?3 month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