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孩子學習新技能、提升能力的重要時刻,許多家長選擇帶孩子外出旅遊,希望他們在陌生環境中學會獨立與應變。然而,出於愛與保護的本能,家長常常一手包辦孩子的事務,例如幫忙保管證件、安排行程或處理困難。這樣的「代勞」雖然初衷良好,卻可能阻礙孩子建立自信與能力感,甚至帶來情緒波動與親子間的矛盾。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大部份人只想到負面情緒,例如:傷心、驚、忟等。我們也不要忽略正面情緒,例如:興奮、開心、高興等。父母需要接納孩子所有情緒,孩子才能接納自己,學習表達及過渡至平靜。
「媽媽,我真的需要這個新玩具!」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在這個消費主導、廣告充斥的年代,孩子很容易混淆「想要」與「需要」。而這種混淆,往往會隨著年齡增長,延伸到成年後的消費習慣與心理健康。從小培養孩子分辨「想要」與「需要」,是建立健康金錢觀的重要基石。
「你玩咗架玩具車好耐喇,不如俾其他小朋友玩一陣啦!」相信很多家長都曾對子女說過這類型說話。我們明白不少家長都希望自小培養孩子「分享」的良好品格,令他們懂得與人相處,成為受歡迎的孩子,但強迫孩子與人分享,又是否合適?有什麼方法可令孩子願意分享呢?
解難能力是小朋友未來成功的關鍵技能之一。6-12歲這階段正是培養邏輯思維、創意和獨立性的黃金時期。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提升解難能力,同時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以下為爸媽們結合實用建議和案例,分享有效方法及應避免的「地雷」。
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收到零用錢的興奮嗎?對於孩子來說,金錢的世界既神秘又吸引,但如果我們沒有從小為孩子種下正確的金錢觀念,這個世界只會更令人困惑。財商啟蒙,不僅僅是教孩子金錢的數字遊戲,更是生活態度、責任感與未來幸福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