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子女因學業引致出現負面情緒? 專家分享應對小孩焦慮情緒5大貼士   

快將上映的電影《玩轉腦朋友2》,新增「阿焦(Anxiety)」一角,讓大眾再次掀起對情緒健康的關注。全港不少中小學校亦在六月份期間進行測考。家長會為著子女的學業成績緊張起來,希望他們在這次的考試中取得理想成績。事實上,適當的壓力有助化為動力。可是,當家長期望過高或會導致子女承受過多的壓力,更有機會令子女產生焦慮情緒,而持續及強烈的焦慮情緒可嚴重影響子女日常生活。

當家長期望過高或會導致子女承受過多的壓力,更有機會令子女產生焦慮情緒。(Photo AC圖片)

常見的焦慮表現

1. 行為表現:

逃避行為:子女會不願做功課,失去學習動機,甚至拒絕上學。

容易分心:在做功課或溫習時變得難以集中或坐立不安。

社交困難:有別於過往的社交表現,子女會表現得孤僻和退縮,甚至逃避出席聚會。

2. 情緒表現:

過度擔憂:持續地被負面思想影響情緒,例如:過份擔憂考試成績,甚至不斷想像「最壞事」可能會發生等。 

情緒波動:容易因小事變得敏感, 並作出強烈的反應。

自我批評:子女對自己要求太高,會因小小失誤就責備自己,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

3. 生理表現:

身體不適:常見的生理症狀包括頭痛、胃痛、身體顫抖、肌肉僵硬等。

睡眠問題:難以入睡、半夜驚醒或發噩夢等,影響睡眠質量。

家長應對子女的焦慮情緒小貼士

建立良好溝通

家長定期抽時間與子女溝通,聆聽子女的心聲和需要,讓他們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調整合理期望

家長需了解並尊重子女的學習步伐及其個別差異,亦可根據孩子現時的能力訂立合理的學習目標,提升子女的學習動機。

家長定期抽時間與子女溝通,聆聽子女的心聲和需要,讓他們感到被理解和支持。(Photo AC圖片)

重視過程

家長應避免過分執著結果,卻忽略了子女在準備測考時所付出的努力。如果父母讚賞子女當中所付出的努力,這樣可提升子女的學習動機,更可培養他們的抗逆力。

培養調節情緒的方法

除了家長時刻留意著子女的情緒狀態,家長還可以身作則與子女一起做放鬆練習,例如: 腹式呼吸,肌肉鬆弛法等。這些練習有助子女紓緩焦慮的感覺。

尋求專業幫助

如果子女的焦慮情緒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學習表現,建議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每個子女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有自己的成長步伐及特性。過高的期望及沉重的壓力卻可能會影響子女的日常表現及身心健康。家長可透過上述的小貼士調整對子女的期望,加強覺察及學習調節情緒,與子女一起面對難關。

參考資料

基督教協基會社會服務部 (2017)「童心層層疊-幼兒正向情緒發展計劃」家長錦囊

林瑞芳、唐瑩 (2014) 讓你的孩子投入學習

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 (2013) 焦慮我不怕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香港優質教育機構巡禮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