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發展教育】親子戶外活動對孩子成長和情緒發展有什麼箇中意義
好多時候,我們只知道親子戶外活動對孩子發展好,但其實未必知道為什麼好。
0~6歲是孩子認知系統發展最快速的時期,若能帶孩子接觸大自然,進行各種戶外活動,不僅可以刺激孩子的五種感官,這些記憶也會逐漸累積成為將來學習的養分,打下基礎。
不少父母在假日時,總希望能帶孩子到戶外走走,除了可以享受親子同樂的時光,亦可拓展孩子的視野。不過,由於幼兒年紀尚小,不適合到人多繁雜的地方,也不宜去聲光效果過於刺激的遊樂場。
帶幼兒出遊應以接觸大自然為首選,因為在大自然的世界裡,孩子得以充分發展肢體的協調性,刺激五種不同的感官,進而促進身體動作、認知、語文、社會、情緒、美感等六大能力,提升學習效果。
學齡前的孩子,正是活動力最旺盛的時期,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因此,父母應盡量帶孩子到戶外,接近大自然,體驗各種活動,接受不同的刺激,促進大腦發展,使其將來在學習的道路上,連結這些經驗,加深學習效果。
讓孩子能有別於室內的生活經驗,例如:到田園種菜、前往露營、去海邊踏浪或堆沙等。
孩子在學齡前的發展過程大致上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是0~3歲,孩子的感官發展相當快速,透過外界不斷刺激,促使其向上發展;
第二階段則為4~6歲,孩子具有較多的主動探索能力,他們會想要親自動手做、動腳跑,透過這些活動了解自己的能力狀況,並且確認自己是否能夠正確運用,像跑步時是否能控制速度與方向,避免跌倒或受傷等。
幼兒的學習過程是從具體到抽象
孩子必須透過直接操作生活中的事物,將這些知識與經驗內化到大腦中,才能將書本上的抽象文字或圖片與實際經驗進行連結。
孩子不僅可以親近大自然,更能從中認識各種動植物、昆蟲和其他生物
讓孩子了解自然界各種生物間的相互關係,學習與各種動植物自然共處,進而啟發生命的感知力量,學會珍惜生命。孩子經常接觸大自然,亦可培養受挫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在大自然裡,沒有過多的人造建設與防護措施,做任何事都不如在家中或都市中方便,孩子必須學會創造玩物、解決問題與保護自己,使自己成長。
提高孩子社會能力
社會發展的範圍有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與外在環境相處,其中,與自己相處還包括與自己對話、了解自己等能力。當孩子接觸大自然時,父母可引導孩子想一想看到各種動植物時有何感覺,透過與自己對話的方式,增加認識自己的機會;與他人相處方面,指的是當孩子與他人在同一個空間該如何相處的能力,當父母帶著孩子前往大自然時,可以一起帶著其他同年齡的伙伴,引導孩子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共同玩遊戲、分享所見所聞,增加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與外在環境相處的部分,透過接觸大自然,孩子可以認識各種動植物,並且了解自然界中的生態,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加強情緒能力
由於大自然中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擁有各種形體的動物和植物,亦產生不同的自然現象,可說是處處充滿著驚奇。當孩子接觸大自然時,可能會出現害怕、驚喜、喜悅等情緒反應,這些經驗無形中都能夠加強孩子的情緒發展。
不過,要注意的是當孩子進入大自然的環境裡,父母必須在一旁陪伴與引導,才能引出正向的情緒發展,否則可能會導致孩子畏懼大自然的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