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路徑】很愛孩子卻常罵他?
當家長感到壓力時,又或在遇到孩子情緒不穩時,你的額葉區會被抑制,無法變通,這樣的缺乏變通代表著思考力陷於困局,對親子情感聯繫被截斷的情緒狀況,所謂的「低層次思維路徑」便主導了你的行為反應。既然有「低層次思維路徑」,當然有「高層次思維路徑」!若果家長不希望自己的行為反覆陷於這種狀態,便有必要改善你的大腦額葉區的平衡狀況。
以下是一位家長的真實體驗:
六歲的女兒於暑假後將入讀小學一年級,在決定選擇哪學校前,父母已找筆者為一家四口作『皮紋分析』,了解女兒應選哪所他們心儀的小學,一切都順利發展,女兒考入合適她先天特質而父母亦喜歡的小學。但開學前一個月起,女兒不願獨自睡覺,每晚睡前都要爭持一番,即使為她說故事,聊聊整天的活動等,只要父母走出房門,女兒便哭過不停。儘管多努力安撫也沒辦法讓孩自獨個兒睡。
這對父母已多次被女兒的行為拖進去低層次思維路徑,對女兒發脾氣、大吼及更激烈的行為,父母與女兒同感痛苦,亦感筋疲力盡。其實沒有父母會對自己在低層次思維路徑下的行為感到好過,若父母沒有了解自己的大腦為何總在重覆這種低層次狀態,便無法走出來進入高層次思維。
「高層次思維路徑」所用的是大腦的前額葉區,與情感表達有關。一般前後額葉區先天神經元數量不平衡的人,很容易便會陷入「低層次思維路徑」。以上那對父母的『皮紋分析』報告中顯示出前額葉區比後額葉區的先天神經元數量均相差三成以上,因此,較難控制情緒並無法單靠自我意識去達至「高層次思維路徑」的境地。
當然,重建家庭安全感對此案例來說十分重要,但前題卻是提升父母後額葉區神經元的活躍度。筆者處方德國「醫學共振音樂」中的後額葉區頻率音樂並建議父母暫與女兒同睡,直到開學為止,最好在日間父母上班的時間安排些人際互動較多的課外活動。大約兩天,女兒的情緒及分離焦慮行為明顯減少,父母的睡眠質素亦因後額葉區的刺激加強而改善。
筆者常常在參考很多科學研究報告,很多時這些研究都有互相衝突的現象,A研究說好但B研究發現不行。
一般人會因此感到困惑,但只要你明白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先天特質,科學研究只是宏觀行為研究,並不等同您或您孩子的情況或需要,不要以科學研究作自己家庭的準則,必須了解自己的家人,建立屬於自己家庭的獨一無二方案 。
圖片:Umar Shahz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