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緣慈善基金【善終的盼望 • 善生過彼岸】 《破•地獄》慈善放映會及影後座談會
近日上映的香港電影《破•地獄》引起了社會對生死教育及殯葬行業的討論及關注。淨緣慈善基金致力推廣生死教育,在基金的全力贊助下,聯動四間提供善終服務的機構,包括(排名不分先後):香港生死學協會、贐明會、善寧會及「一切從簡」殯儀社企,於11月23至24日合辦了一連三場【善終的盼望 • 善生過彼岸】《破•地獄》慈善放映會及影後座談會,與觀眾一起從電影引申至生、養、死、葬上的討論,從死看生、活好當下。
合辦單位「一切從簡」殯儀社企及「一切從揀」生死教育共享空創辦人伍桂麟博士指出,大眾對殯儀專業及身後事安排的興趣,因電影宣傳及口碑而提升不少,從劇情帶出的生前規劃觀念及家庭復和的啟機,也讓長者,照顧者及喪親者皆能思考如何能做到「去者善終,留者善別,能者善生。」
第一場影後座談會:【生死離別的擺渡人】香港生死學協會
在香港生死學協會場次的影後座談會上,香港生死學協會總監梁梓敦先生及副會長鍾一諾教授圍繞著道德倫理和如何面對哀傷作出分享。鍾教授認為這套電影之所以能夠觸動觀眾的心,是因為戲中角色的家庭關係和殯葬儀式都帶著不少傳統觀念和倫理道德角力的內容。他在分享中特別指出,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先有道德倫理的觀念,然後才發展規條去限制人的行為。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就只定下規範,但卻忘記背後的道德倫理原因。
例如戲中文哥不斷強調「祖師爺唔鍾意,所以女人不可以執行破地獄儀式」,但他最後在信中表示自己其實都不知道背後是甚麼原因。梁先生則分享哀傷情緒並非單靠言語就能夠撫慰,有時甚至難以放下,因此他認為與哀傷共存,不強迫自己放下或忘記,然後帶著這份感覺繼續前行,都可以是一種正面面對哀傷的方法。
第二場影後座談會:【來回地獄又折哀人間】贐明會
在贐明會場次的影後座談會上,贐明會總幹事程偉文先生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李泓女士就哀傷輔導及情緒支援分享了相關經驗及要點。兩位嘉賓指出,殯葬儀式不僅是一個對逝者表達最後敬意的方式,也可讓喪親者療癒內心的傷痛。贐明會的其中一個服務是殯儀支援,透過義工的陪伴,以人為本的角度,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及實務建議,減少喪親者在處理殯葬時的擔心及無助感。
電影其中一幕,是經歷了喪子之痛的母親,因對兒子的不捨,提出了不是一般常人所處理遺體的方式,在完成後,她說了一句「多謝」, 多謝劇中的禮儀師沒有當她是「神經病」的,正反映了喪親者在面對喪親時那份需要被明白、被接納及幫助,而不是單說道理。戲中另一個很重要的訊息,是不希望因為「無知」,執著一些傳統而傷害了身邊的人。除了尊重逝者外,對在生的人感受也是十分甚至是更重要的,才可「破」到存在心中的那個「地獄」。
第三場影後座談會:【一念善終 • 一念地獄】善寧會
在善寧會場次的影後座談會上,善寧會營運總監黃嘉然先生及賽馬會善寧之家顧問醫生勞思傑醫生,就紓緩治療和安寧服務,與觀眾互動交流。勞醫生指出,立法會早前三讀通過《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為實施「預設醫療指示」及「不作心肺復甦術命令」訂立法律框架,讓公眾預先決定自己在生命末期接受的維生治療。其實不論是否罹患疾病,建議大家在可以選擇時未雨綢繆,例如訂立「預設照顧計劃」、「預設醫療指示」,一來有需要時可按照個人意願採取治療方案,二來可避免家人在關鍵時刻為病患者作出醫療抉擇所承受的壓力。
電影中,喃嘸師傅文哥(許冠文飾)離世後,殯儀經紀道生(黃子華飾)安排了文哥的子女,為父親進行一場破地獄,化解兩代積存多年的心結。黃先生認為逝者與生者的感受同樣重要,個人化的喪禮,既是表達對逝者的尊重,亦有助在生者疏導哀傷情緒。而適切的善別輔導就好像「調解」,幫助喪親者過渡接受、放下、釋懷的階段,回復日常生活。
善終的盼望 • 善生過彼岸
三場活動除了提供平台予善終服務業界聚首一堂互相交流心得,更有助公眾人士認識相關的服務及社會資源,讓他們儘管日後有機會面對失去及死亡,仍可以及早準備,減少對死亡的忌諱及恐懼。在家庭中的長者、病人及照顧者在善終規劃上,能找到合適機構及專業人士提供協助,重拾盼望。在面對死亡的路上,一路走過各自旅途的彼岸,生死兩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