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新聞|調查:中學生幸福感只屬一般 逾5成經常自我批評 3成呈不同程度抑鬱

踏入9月,新學年正式開始,教育局早前呼籲新學年應以學生的精神健康為首要考慮,有機構早前公布調查,發現中學生幸福感屬一般水平,逾5成經常自我批評,3成呈不同程度抑鬱,機構建議學生多練習自我關懷,家長減少批判或將子女與他人比較,學校建立正向校園文化。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早前公布「2024 年中學生幸福感調查」。(圖片來源︰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Facebook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早前公布「2024 年中學生幸福感調查」,調查於去年 11 月至今年 4 月期間進行,成功向 1,646 位中學生收集問卷,了解他們的幸福感、整體精神健康狀況、生活滿意度、自我批評及友善助人狀況。

中學生幸福感只屬一般 逾2成有中度至非常嚴重抑鬱

結果顯示,整體受訪中學生的幸福感只屬一般,平均分為 2.63(5 為最高);僅26.3%學生的幸福感達高水平。約3成(33.6%)學生呈不同程度的抑鬱徵狀,超過2成(25.5%)更達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須尋求專業協助。學生最普遍出現的徵狀依次為:「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有甚麼好事情是我可以期待」及「我討厭自己的生活」。

近3成呈不同程度的焦慮

另外有近3成(29.6%)學生呈不同程度的焦慮徵狀,約2成(20.5%)更達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學生最普遍出現的徵狀多與身體警號相關,依次為「我感到頭暈眼花,就好像我快要暈倒」、「我感到恐懼」及「我感到手震」。

逾3成中學生對學業感不滿

生活滿意度方面,最多受訪學生不滿的日常生活範疇,依次為:「學業」、「外貌體型」及「文憑試」。相比學生主觀的不滿,數據分析發現「與家人相處」、「前途/升學」及「適應學校生活」與學生的幸福感卻最有關係。換言之,改善家庭關係比提升學業表現更能讓學生感到幸福。

逾5成中學生自我批評達中等或以上程度

自我批評方面,逾5成(57.4%)學生的自我批評達中等或以上程度,他們常會狠批及責備自己,最普遍的自我負評依次為:「當情緒低落時,我覺得多數人都比我快樂」、「當重要的事情失敗後,我會不斷地想自己的不足」及「當情緒低落時,我容易糾結於出錯的事情上」。分析發現,自我批評與抑鬱、焦慮及壓力徵狀呈高度正相關,即學生愈常自我批評,愈易受情緒困擾,連帶幸福感也愈低。

友善助人方面,整體平均分為 6.45 (7 為合格,10 為最高),屬不合格水平。逾5成(53.3%)學生的友善助人狀況欠理想。分析顯示學生愈多友善助人,幸福感也會顯著愈高。

學生多練習自我關懷 減少自我批評

機構的臨床心理學家紀正楠表示,個人的先天特質及後天經驗均會塑造出自我批評的傾向,建議學生可透過訂立可行的目標及有效的行動計劃、以著重成長而非結果的思維處事,並多練習自我關懷,像對待好友般支持自己,將有助減少自我批評及情緒困擾。

家長減少批判或將子女與他人比較

另外,機構建議家長自己可透過練習自我關懷來減少批評自己,紓緩親職壓力。同時,亦應認可子女的特質和長處、減少批判或將子女與他人比較,並給與子女分享感受的空間,藉以協助子女減少自我批評,亦有助提升親子關係。

建議學校建立正向校園文化

機構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單位主任馮澤棠表示,在後疫情時代下,中學生近年普遍面對的挑戰包括:負面情緒增多、社交能力下降、與同儕關係疏離及學業壓力沉重,均有機會致使學生面臨重大的壓力以至情緒困擾。機構建議學校建立正向校園文化,多舉辦放鬆紓壓活動,提供個人成長訓練如:失敗教育、情緒管理、社交技巧等。此外,增加促進校園歸屬感的活動如:校園記者,以助提升學生的幸福感,亦能有效加強他們與學校的連繫,使到學生在需要支援的時候願意向校方求助,預防情況惡化。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DR-Max兒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