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九成學生遇負面情緒拒求助 學生顧慮「驚被人笑,無面傷自尊」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 2023 年 11 月進行「學童自殺與求助研究」,發現逾七成學生認為「學業問題」為自殺原因,其次是家庭關係及人際關係。九成人面對負面情緒時,沒有向成年人求助,最大顧慮是怕被嘲笑。
自殺原因非單一 學業、人際關係為主因
過去一年,香港學生自殺個案上升,情況令人憂慮。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分析,學生自殺受多重因素互相影響,學業、人際關係為主因。而九成人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沒有向老師、社工或家人求助,最大顧慮擔心被嘲笑「無面傷自尊」、怕私隱洩漏、不被理解等,令他們難以啟齒,不懂尋求協助。
六成學生有「情緒或精神健康 」的服務需要
服務處亦整理過去五個學年的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數據,涉及超過 12,000名學生,發現逾六成學生於疫後在「情緒或精神健康」方面有服務需要,較疫情期間多一成。其次「學習」及「成長發展」同樣需要社工支援的項目。
找網友協助排名高於老師
根據個案訪問,學生面對負面情緒時,逾四成人選擇「遊戲娛樂」或「向朋友傾訴」,只有僅約一成人會「尋求老師或社工協助」或「尋求家人協助」。而學生尋求協助的對象,首三位分別是朋友、社工及家人,網友排名甚至高於老師。
學生表現不俗,未有求助難被識別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服務主任鍾慧妍表示,2020 年至今,共處理六宗自殺身亡個案,幾乎全部學生均沒有向社工或老師求助,他們在學校的表現不俗,難被識別,有一半學生曾向朋輩透露其輕生念頭,而事後其朋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
疫情影響師生關係 應建立精神建康支援系統
香港學校訓輔人員協會副會長李建文校長表示,過去數年受疫情影響,減少了學生與老師建立關係的機會。他指很多學生回校後不善於表達自己的需要,對向他人求助有保留,令老師難以發現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他強調學校需建立完善的精神建康支援系統,推動全校參與的預防性、發展性和補救性工作,師生及朋輩共建一個安全網,令有需要的學生更安心地求助,也讓老師有能力支援。
社會、學校及家庭層面協作互補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倡議多方攜手協作互補,及早識別有需要的學生,並建議政府牽頭各界加強公眾教育,減少對求助的標籤,釋除學生求助的顧慮;學校創造空間及機會讓老師了解學生,長遠建立互信關係;支援家長應對子女成長需要,並鼓勵朋輩互相守望,協助學生適時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