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大部份人只想到負面情緒,例如:傷心、驚、忟等。我們也不要忽略正面情緒,例如:興奮、開心、高興等。父母需要接納孩子所有情緒,孩子才能接納自己,學習表達及過渡至平靜。
「你玩咗架玩具車好耐喇,不如俾其他小朋友玩一陣啦!」相信很多家長都曾對子女說過這類型說話。我們明白不少家長都希望自小培養孩子「分享」的良好品格,令他們懂得與人相處,成為受歡迎的孩子,但強迫孩子與人分享,又是否合適?有什麼方法可令孩子願意分享呢?
有些孩子喜歡在公眾場所、交通工具或學校做出一些古靈精怪的行為,例如:手舞足蹈、高聲唱歌、大叫大嚷等情況,確實會令父母大感尷尬及無所適從。其實,父母只要找出孩子出現這些行為的背後原因,再對症下藥,例如:運用「故意忽視」的方法、引導他們在適當的場合做適當的行為、提供合適的機會和空間讓子女發揮潛能,可以大大減少他們做一些古怪行為的機會,大家不妨試試。
星期天,我閑賦在家,突然收到朋友來電,要向我說一件開心事,我當然洗耳恭聽。
在一次宴會上,我目睹了兩位長輩對讚賞小朋友的忌諱。
當晚,一對公公和孫仔及一對婆婆和孫女坐在我旁邊,當公公與婆婆打招呼後,忍不住大讚她的孫女眼睛圓大,樣貌標緻,孫女聽到公公的讚美當然開心,並禮貌地回謝對方;但婆婆的反應甚大,即時向公公說:「小朋友唔可以讚,會讚壞㗎!」
家長們,小朋友出現不當行為時,你會怎樣應對?如果採用不當的處理方法,可能會適得其反;而運用「撤去享受」的管教技巧,有助小朋友明白不當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從而減少出現不當行為的機會。以下是家長們的分享供各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