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處理】憤怒用管理好?定發洩好?
這些畫面以耳熟能詳,亦好像理所當然,哪究竟有多少人曾經有相似經驗?是否真的發洩情緒便等於管理好憤怒的行為?科學家們都很好奇,因為若果能以科學方法驗證其效果,哪往後拳館便不再單單是運動的地方,更將會是行為學家、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常常出沒的治療地點。為此,著名心理學教授Dr. Brad Bushman進行了一個名叫「Aggression & Catharsis」的經典研究。目的便是希望有系統地分析”打沙包” 這種發洩行為是否有助管理憤怒情緒。
Dr. Bushman把年青人分成兩組,刻意兼刻薄地批評他們的文章使他們的情緒爆發,然後其中一組年青人被安排”打沙包” 作發洩,而另一組則安靜地坐在原位。兩分鐘後,再安排所有人參與一項測試攻擊行為強度的電腦遊戲,希望從中看到兩組年青人的差別。
結果發現,”打沙包組”的年靑人的攻擊性比”靜坐組”的年青人明顯較高,而且攻擊力度更大。這正正告訴我們為什麼從來沒有一個拳擊運動員會給人情緒平穩的感覺,也証明了電視劇中的情節主要是劇情需要而已,並無科學根據。
其實,很多父母都在處理孩子情緒時用對了方法,便是為孩子設立冷靜區,讓孩子冷靜比讓孩子發洩更有效。而科學家在實驗時發現,最有效的情緒管理並非只是靜坐,而是有系統地把情緒整理,然後以任何的方式把它們寫下來。當然不是好像網上欺凌般以文字去發洩憤怒、羞辱別人的書寫方式,而是把事情發生的客觀經過、自己的感受、對方的想法及事情發生後帶給自己的好與壞。這樣做,對情緒來說,便是好好的管理,而不光是發洩。
筆者在了解孩子先天特質時,均會應用一些相關研究讓個別父母更掌握孩子的特質及合適的培訓方向,在閱讀這些大型研究的時後,很容易發現大部份科研結論跟中國人的傳統智慧是不謀而合的,好像早前提及的學習風格研究所,
Prof. Rita Dunn發現,先天特質佔學習成果五分之三,比後天環境更重要,便是印証了「因材施教」這基本概念一樣。「因材」這先天特質部分了解不足便急不及待去「施教」,便是現在父母常見的情況。
然而,「靜坐」這種情緒管理,在中國文化中已經成為建立修養的重要過程,很多父母都有讓子女從靜坐中學習觀察自己的情緒,若果能再加入把情緒壓力以文字書寫下來,我們的下一代都有機會建立更正面的情緒結構,而不是單靠發洩,最終把孩子的攻擊性爆發出來。
圖片:Pres O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