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雲】以音樂為友 - 陶傑
且不說基層家庭,家居300平方呎,連一張大床都放不下,不要說一座鋼琴。即使中產家長,幸運的子女進入名校,名校要音樂教育,你又怎忍心用填鴨方式或以傅雷家書的家長權威暴力要他背琴譜?
讓音樂融入小孩的血液,不錯,除了胎教,讓嬰兒在母親肚子裏先聽莫札特,四歲開始,要讓鋼琴成為他的朋友,而不是書包以外壓在他背上一座黑色的高山。
但父母要有一點音樂心理學的修養,才可以令小孩學音樂,同時也擁有快樂。巴哈的G大調小步舞曲(Minuet in G),人人都聽過,也舉世公認最適合四五歲的兒童彈奏。但如果讓子女兩歲時,就熟悉小步舞曲的旋律,當他剛學會行走,就沿着時巴哈這首兒童天曲踏着碎步跳舞,音符就像天上掉下來的一團錦繡般的花瓣,舖在他的人生第一路段。
音樂如果成為母愛賦與他的人生初戀,音樂細胞就能與兒童心靈同時綻放,他長大一點學音樂,越是得心應手。
而同時接觸的音樂,應該充滿歡樂,巴哈的小步舞曲之後,讓他聆聽貝多芬的「快樂頌」、莫札特的土耳其軍曲。在早餐時,讓小學六年級的他聆聽維瓦迪的「四季」(我認為Four Seasons 是童年進入青少年的音樂門檻,如果這個兒童有音樂天性的話),他就會跟音樂做朋友。
視音樂為朋友,而不是每日補習的一個項目,小孩才會得到心靈的解放。父母不可能是音樂家,但有修養的父母,卻必須至少是西方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尤其當父母本身自稱也曾經「留學」過外國。
在香港,有小孩因學鋼琴而學得壓力太大而抑鬱想自殺的,我吿訴一些德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