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對流產成因存誤解 錯誤將責任歸因於失胎父母

根據政府統計數字,香港大約每五位孕婦便有一位曾經歷流產失去胎兒;而近年平均每年約有8,000名父母經歷失胎。社會對失胎議題較多予以迴避,而誤解及偏見往往加重了失胎父母經歷哀傷期間的心理以及社交上的負擔。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行一項支援經歷失胎人士的先導計劃賽馬會「小足.福」失胎支援計劃,包括建立網上失胎支援平台、社區教育、專業培訓及相關研究。

研究團隊於今年五月進行的一項有關香港巿民對失胎的態度和認知的網上調查,分析了913名受訪者的數據。在這些受訪者當中,女性和有學士或以上學歷佔多數。18.8%受訪者表示他們或他們的伴侶曾經歷流產。

計劃的首席研究員、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和副系主任陳凱欣博士指公眾對失胎的事實普遍認識不足,對流產的成因存有誤解,亦不懂得如何安慰失胎的父母。

9成受訪者誤以為壓力導致流產

絕大多數(92.5%)受訪者錯誤認為長期壓力會導致流產,有受訪者亦錯誤認為其他生活方式會導致失胎的迷思,例如做劇烈運動(65.7%)、 搬運重物件(56.8%)、吃了某些食物(49.8%)和懷孕期間的性行為(28.4%)。

陳凱欣博士。

大眾對失胎成因仍存迷思

有關醫學方面的成因,較多受訪者能正確地指出子宮或子宮頸問題(93.8%)、染色體異常(81.2%)、多囊性卵巢綜合症(75.8%)和感染(69.5%),例如愛滋病、衣原體感染、瘧疾會導致流產。

研究結果顯示,社會大眾對失胎成因仍然存在迷思,容易錯誤將責任歸因於失胎父母,用詮釋性的說話安慰父母,反映有需要加強公眾對生育健康的認識。 許多經歷失胎的父母表示,他們只需要別人陪伴他們,接納他們的哀傷、肯定他們逝去的孩子和為人父母的身份。

為了讓公眾多些關注及支持失胎的父母,支援計劃於十月舉行「沉默的愛 由我說起 - 失胎關注週」公眾教育活動,希望為失胎的父母締造一個充滿關愛和支持的空間。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香港優質教育機構巡禮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