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雲】親子教育的三電演變史
那「三電」呢?就是Grand-dad 電影、Daddy電視、仔女電腦。
祖父的一代會,帶著年幼的父親一起去看電影。在五六十年代去利舞台或皇后戲院看一齣戲,是一件家庭大事。小孩要將功課做好,衣著整齊,通常看一齣查爾登希士頓「十誡」之類的老殘荷李活菲林大片,父母還有一頓西餐奉送。因此利舞台戲院附近的皇后、亞歷山大、法國餐廳等,都成為子女和父親看電影之後的附加節目。
看電影的時代,散場之後,父親拖著子女,在路上會順道解畫,影評講述電影內容。看電影的時代,香港的家庭是有溝通的。
七十年代之後,電視興盛,香港進入黃昏家家聚天倫、看電視劇了。看電視劇不必外出,至少還要圍在飯桌邊,等待電視劇偶像汪明荃、鄭少秋、趙雅芝等俊男美女出場。
看電視的年代,父母和子女至少也在飯桌上團聚,彼此有講有笑,口沫橫飛。電視劇兩線完畢,一家人直落「歡樂今宵」,父母和子女也在同一坐客廳直到熄掉電視機,子女上床就寢。
但到了電腦世代,家庭的組織結構開始解體。用電腦是不會一家大小一起玩的,尤其當電腦演化為手機。香港的小孩成為低頭族,受到父母的鼓勵,嫌他們不看手機就到處喧嘈吵,要父母買這樣買那樣,倒不如讓小孩躲在一角,將他們的魂魄付託給蘋果Steve Jobs 開設的跨國科技托兒所。
電影和電視,父母和子女有言語溝通,到了電腦,子女就變成隱士。今日的親子問題,經歷了「三電」,你就知道為何家教越來越難。今日年幼的子女對父母唯一的Dialogue , 就是一方伸手要錢,換一部iPhone7 Plus;另一方拒絕,說等到跌價再說,而這段對話,是兒子在劏房的碌架床,用手機Whatsapp 給在沙發上的父親。
所以,本來十年香港四周的躁音會大幅降低,畢竟,父母教子女,自古以來都需要呼喝。以後我們沒有了親子,但會擁有安靜。
圖片:Anton Kou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