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頭條】自殺潮之我見

 【親子頭條】自殺潮之我見

自殺的大部分是學生,而在廣泛的討論聲中,最令我反感的觀點是「想當年,我們也經歷類似的事,我們也沒有想不開,根本是現代年輕人的問題」,簡單翻譯就是,我吃過這麼難食的東西,你食不下就是你問題。但似乎沒有人想把東西改變,弄得「好味」,這種邏輯我實在不能接受,完全是本末倒置的極致。另外,更有一些無恥傳媒消費死者,把他們的死因和政治扯上關係,對死者沒有絲毫尊重,現在自殺潮得到廣大市民關注,那麼解決方法在哪裡呢?

很遺憾的是,一些所謂解決方法,大家都只是輕描淡寫,什麼學校家長加強溝通,多留意子女,實在過於表面,而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亦想簡單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1.認為家長和校方沒有洞察出問題

有留意自殺案件的應該會常常看見一句「生前並沒有異樣」,這句在我心目中是對死者最大的侮辱,自殺不是「即興」的,是日積月累的壓力爆發,既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當中的時間便是父母和校方「發現問題」的關鍵點,錯過了,自然便會出現「生前並沒有異樣」這種把自己責任撇清的借口。當然也有例外情況,有潛隱情緒病的年輕人的確不容易辨識,但不容易不表示不能,留意子女有否常常想法過份偏激或負面,自卑甚至焦慮。

2.不懂包裝心意表達支持

對於一個處於低潮的年輕人來說,支持是重要,但一些看似是鼓勵正面的句子,真的有用嗎?筆者認為分分鐘有反效果也說不定,一個失落的人需要的是認同,一句「加油」看似沒有任何問題,但用逆思維,和代入年輕人的角度出發,我十分認同日劇<>中的一個場景,一個中年男人,對著一個在欄杆邊緣的女子說:「請不要再加油了」,「你已經努力了很久,不要再硬撐了」,就是這短短兩句令我反思,對年輕人說「加油」根本是一種否定,難道他們還沒有努力嗎?

3.壓力來自「責任」

極端地說,以自殺解決問題的人都是「責任感」很重的人,為什麼這樣說?我的邏輯是這樣的:學生不想讀書,大可以不溫習,上堂睡覺,功課草草完成。但為了達成家長及社會的「期望」,他們努力,只要他們當初放棄達成別人給予的「期望」,會否是另一片天空。

不要再把問題「個人化」,向問題根源窮追猛打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不要成為沉默的幫凶!

圖片:網絡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DR-Max兒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