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小朋友必玩這遊戲 揭露兒童心理發展

有一種遊戲,不用別人教,小時候幾乎都一定玩過——那就是「過家家」。

「過家家」,香港普遍稱之為「煮飯仔」。這是一種小朋友模仿成年人的遊戲,一個人或幾個人都可以玩,甚至隨時隨地也可以玩起來。

原來這種普遍的兒童遊戲,是兒童象徵類遊戲的一種。簡單而言,就是用其他物品替代已知的事物,進行模仿的遊戲形式,以下例子家長都經常經歷:

用玩具手機或香蕉代替真手機,一本正經地假裝打電話;

穿上父母的衣服或飾物,模仿爸爸或媽媽的角色扮演遊戲。

這種類似的遊戲,你是不是小時候也玩過?再觀察下你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也都在玩這種遊戲。

 

兒童心理

兒童大概在2歲左右開始玩象徵遊戲,經歷了一個從自我模仿,到社會模仿的遊戲過程。

一開始,孩子的象徵遊戲是個人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模仿,比如他們用玩具手機代替真手機,假裝打電話;用玩具娃娃當成小寶寶;用杯子假裝喝水等,這都是自我模仿。

【童年】小朋友必玩遊戲 揭露兒童心理動機

這些象徵遊戲中,孩子本身的角色並沒有變化,他們只是對外在的事物或行為進行模仿。

隨著兒童智力的提升,3歲以後的孩子進入了社會模仿階段,開始學會替換本身的角色,模仿別人。他們會把自己想像成媽媽、警察、醫生、老師等,然後模仿他們的行為,進行角色扮演。角色越來越複雜,情節也越來越豐富。比如他們會把自己想像成醫生,讓媽媽充當病人,然後像模像樣地給媽媽檢查身體,還要給媽媽打針。

 

兒童認知發展階段

根據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兒童在2歲左右時進入了前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有一突出的特點,就是建立了符號系統,開始學會了語言。

象徵思維對於2歲兒童來說是一個新技能,運用很不熟練,因此他們有強烈欲望去使用新技能,於是這個年齡的兒童都喜歡玩象徵類遊戲。

【童年】小朋友必玩遊戲 揭露兒童心理動機

當兒童的象徵思維越來越熟練,自然會進行更複雜的遊戲,開始模仿別人。簡而言之,兒童在玩煮飯仔的過程中,運用了自己豐富的想像力,訓練大腦的抽象思維能力,促進這方面的發展。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艾莉森‧高普尼(Alison Gopnik)的調查研究發現:更擅長象徵遊戲的孩子,反向推理能力更強,說明他們更擅長思考不同的可能性,因此也跟容易發展出高級的「心智理論」。

 

正面影響

1、熟悉社會規則

孩子在煮飯仔時,所扮演的都是成年人日常的角色,比如老師、醫生、售貨員等等,孩子在生活中被各種各樣的職業吸引,並將這些職業還原到遊戲中。

通過遊戲,孩子對各個職業的規則越來越熟悉,也學到了很多社會知識。以售貨員遊戲來說,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明白了金錢應該如何使用,相應的貨品有相應的價值等概念。

【童年】小朋友必玩遊戲 揭露兒童心理動機 

2、提升邏輯能力

在煮飯仔的過程中,孩子的手、眼、口得到全方位的調動,大腦也通過模仿的過程中提升認知能力,邏輯能力得到提升。

【童年】小朋友必玩遊戲 揭露兒童心理動機 

3、訓練社交能力

煮飯仔可以與多人一起玩耍,孩子在玩遊戲時,需要交流和討論,這也讓孩子學到與人溝通的方法,社交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童年】小朋友必玩遊戲 揭露兒童心理動機 

以「煮飯仔」為代表的象徵遊戲是每個兒童在成長中必然經歷的一個遊戲過程,在看似幼稚的行為下,是兒童為儘快成長適應環境而發展出來的一種主動適應遊戲。父母不僅不需要制止兒童的象徵遊戲,更加應該鼓勵孩子多玩象徵遊戲,大大有利於兒童的成長。

 

《親子頭條》多元化介面方便家長接收最新育兒資訊
 讚好《親子頭條》Facebook 專頁
 追蹤《親子頭條》Instagram
 登記成為《親子頭條》會員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田叔叔英語閱讀計劃2023-24
 親子最關注
香港優質教育機構巡禮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