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的第一課,在今日物質豐富的亂世,就是小心「親子」變成「溺子」。
許多父母以為:最佳的親子教育,等同學鋼琴。
無論多偉大的強人,總有一個Soft Spot。
考名牌幼稚園,三歲兒童要認識骨骼的英文名稱,成為大新聞。
子女不能輸在起跑線,嬰兒時期就要開始學好英語,這一點眾人皆知。最近我在廣東認識一位大陸母親懷孕胎教,對着大肚日夜播放英國名演員曉格蘭治(Hugh Grant ) 誦讀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香港一名六歲幼兒隨同父母移居美國,在東岸費城附近一間私立小學插班。
這是一個吊懸在一座住宅大廈窗外的籠子。籠裏不是種着花草,也不是養寵物,而是關着一個嬰兒。
親子教育,重點在一個「親」字。不要忘記,當小孩成長到青少年,純真漸失,自以為是大人,叛逆激素發酵,雖同住一屋,與父母漸行漸遠。
「親子」這個日本名詞,輸入香港多年,大為流行,在定義上,最大的錯覺,就是只能是父母兩人對子女的教導。但是小孩在家庭的教育影響,不一定只來自父母。因為今日家居狹小香港人人都是小家庭。連父母30多歲的一代,也來自小家庭,因此「親子」變成一個屋苑 500 平方呎一對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事。
日本是全港跨國籍、跨政黨立場、跨階層的旅遊國家至愛首選。日本京都更是港女,中產專業、富裕家長必帶子女一遊之地。
電視台洗腦社會,據說一月出生的幼兒,最受名牌幼稚園歡迎,因為年頭搶閘出生的幼兒,較同一年份十一二月出生的同類,大腦搶線成型,接受灌輸知識,相對容易,智商比年底出生者高。「贏在射精前」取代了「贏在起跑線」,成為親子最in口號。
美國俄亥俄州動物園,一名男童爬越猩猩園的圍牆,猩猩企圖搶救,卻遭到動物園管理員開槍射殺,美國全國憤慨,要求起訴疏於管教的在場家長。
香港這一代的子女難教,是因為香港的三代人,經歷了「三電」的三世代。
一段強國人在泰國酒店自助餐長枱挖搶大蝦的半分鐘短片,風行全球,連英國每日郵報也連接上網。香港學生在英國的寄宿學校,被鬼仔同學問: What the hell is this? 又引發一場「我到底是中國人還是香港人」的身份尷尬。
二十一世紀,許多本來只屬貴族上流的玩意,已經普及民眾,除了高爾夫球,就是郵輪。
梁特首千金的機場禁區手提包風波,辯論的一方,聲稱是小事,只不過是梁特身為父母,為女兒犧牲聲譽,是家庭大愛。
總算越來越多人明白了:所謂親子,最大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
英國是學生遊學的熱門地,但除了牛津和劍橋,還有什麼理想的目的地?今年暑假,一個由DR-Max主辦,才子陶傑帶隊的「暑假英語文化遊學團DIET」,將親自設計行程,帶領學生到他的「第二故鄉」,暫且拋開手機,親身感受英國歷史,利用視覺元素,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見到小孩坐定定、會叫人,大家總是讚賞有「家教」,可是今天,單單講求「家教」已是絕不足夠,那只是基本要求!更寶貴的是「底氣」,「底氣」是甚麼?從何而來?
英國脫鈎英鎊大跌,港人戀英情意結更濃,英國寄宿學校近年成為香港學生升學熱點。相信不少讀者近日均看到地鐵站鋪天蓋地的宣傳海報,大量院校資料令人花多眼亂,家長們都不知如何選擇。小編特意化身家長深入調查,總結五大英國升學展。
【小一統一派位】專家教「大抽獎」填表攻略 唔填滿中獎機率更高!?
【刁鑽題目】冰塊不是溶於水!? 小三試題考起媽咪
【親子醫健】中醫推拿助ADHD降焦躁 爸媽必學防疫減壓三招式
【咪做豬隊友】陪老婆跨越3個產程 老公陪產要咁樣做
【慈慧幼苗】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蒸焗注意】購買前後十個必須知道的事項
【自己方式】回鄉證申請竅門你要知
【防蚊產品大比拚】防範蚊、蠓揀邊隻
【急需幫手】警方呼籲市民提供柴灣失蹤女童消息
【入學全攻略】報讀PN、K1必知日期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