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及面臨的壓力增加,孩子上學可能會有適應困難,而這樣的問題會成為家長教養過程中的重大困擾。
在社工及醫護人員的個案分享中,經常會聽到兒童及青少年說:「待在家裡比較舒服,可以玩手機」、「考試考不好,我不想面對爛成績」、「我不是在小團體中優先被關注,就不想去學校」等等。
此時,大部份家長可能開始出現指責的聲音:「不想念書就說,一大堆藉口」、「你只是抗壓力不足」、「你這樣根本是在逃避壓力」。
直接的語言表達方式,反而增加親子衝突,無助於孩子增加求學動機及解決拒學問題。
初次面臨拒學問題的家長,顯得手足無措,是很正常的現象。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心裡覺得慌張;看著孩子受苦,希望能夠想辦法解決困難;直接去問孩子,孩子自己也無法表達清楚。
從心理學家的角度而言,孩子拒學現象與以下幾點可能有關:
1. 理想「我」與現實「我」的差距孩子在理想與現實中的自我表現有落差,在成長過程中,無法承受對自己失望的感覺,亦可能無法面對父母親對自己有失望的態度,索性逃避現實。
2. 自我要求高孩子對學業成績及人際關係有一定的要求,但卻沒辦法因應環境彈性調整標準,導致反覆經歷挫折;長久之下,感到氣餒。
3. 留在舒適圈在學校及其他出現變化的環境,孩子可能要獨自承受害怕、焦慮及恐慌的情緒,於是他寧願留在舒適及安全的家中睡覺或玩遊戲比較輕鬆,沒有壓力。
4. 尋求關注孩子在學校或家庭中表現好的時候未獲得預期中的關注,於是採用拒學的方式來獲得他人的關心。
上述各項都可能會讓孩子以拒學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在此問題中除了家長有困擾外,其實正在經歷拒學的孩子心中充滿矛盾。例如:待在家中比較舒服,但沒有上學害怕成績跟不上、久了就會無法和同學有共同討論的話題等。
拒學評估量表修訂版
在了解孩子發生拒學問題的可能原因及目前的心理狀態後,才有辦法陪伴孩子度過這個危機,亦才能找到合適的方式協助孩子早日返回校園生活。
表格來源: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青少年拒學處理教師手冊」
【刁鑽題目】冰塊不是溶於水!? 小三試題考起媽咪
【小一統一派位】專家教「大抽獎」填表攻略 唔填滿中獎機率更高!?
【親子醫健】中醫推拿助ADHD降焦躁 爸媽必學防疫減壓三招式
【咪做豬隊友】陪老婆跨越3個產程 老公陪產要咁樣做
【慈慧幼苗】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蒸焗注意】購買前後十個必須知道的事項
【自己方式】回鄉證申請竅門你要知
【防蚊產品大比拚】防範蚊、蠓揀邊隻
【急需幫手】警方呼籲市民提供柴灣失蹤女童消息
【入學全攻略】報讀PN、K1必知日期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