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日新月異,不少家長都機不離手,而小朋友亦有樣學樣沉迷電子科技,有家長甚至讓手機充當「電子奶嘴」,其實太早讓幼兒接觸電話,不單止讓小朋友更早出現近視,長遠更會影響眼睛健康。
激光矯視非萬能
眼科專科醫生周敏明指,小朋友太早接觸手機或平板電腦,不但會令小朋友提早出現近視,並提高患上其他眼疾的機會。「小朋友太早出現近視,長大後度數便會更高,深近視的眼球會變長,令視網膜較薄,更易脫落。同時患上黃斑病變及青光眼的風險亦會提高,並會提早出現白內障。」現時即使有激光矯視,但都不能逆轉近視所造成的影響。
「激光矯視只能幫近視人士不用戴眼鏡,但眼球已有結構性改變,患眼疾的風險不會因進行矯視而降低。」
在現今的環境,要完全禁絕小朋友接觸手機,基本上不可能,周醫生就建議小朋友,於合適環境每次最多使用 15 至 30 分鐘:「兩三歲的小朋友盡可能不要接觸手機,父母可以嘗試狠心一點。如果不能禁絕,就唯有控制每次使用時間,小朋友愈細接觸時間應愈短,最多 15 至 30 分鐘,並在光度適中的環境下使用,手機屏幕不宜太光,而距離最好有一隻手臂。用完手機後最好可以往遠處看,讓眼睛放鬆。」醫生亦提醒,即使是看書做功課亦要留意環境光度及距離,而成年人也要留意,避免在全黑的環境下玩手機,以防對眼睛造成傷害。
戶外活動加均衡飲食
除了盡量少接觸手機、電腦,醫生亦建議家長多為子女安排戶外活動:「新加坡有研究,對比兩組小朋友,多作戶外活動的一組,近視加深的速度會較慢。」飲食方面,多吃維他命 A 及抗氧化的食物,都對眼睛有益。另外父母亦不要吸煙,二手煙對小朋友的眼睛健康一樣有影響。至於近年頗受歡迎的藍莓素產品,周醫生就表示:「我不反對大家服用,不過支持其功用的數據目前仍較薄弱,如果經常眼乾,可以吃深海魚油奧米加 3,目前已有文獻證實其改善眼乾的效用。」目前坊間亦有聲稱可以護眼的藍光鏡片,周醫生亦指暫未有強力數據支持其功效:「大家如果使用之後更舒服亦無不可,但藍光鏡片在護眼上的效用,未有實質理據可支持。」
定期驗眼提防弱視
家長避免小朋友過早接觸手機之外,同時亦要定期帶小朋友驗眼。周醫生提醒家長,當小朋友四歲左右就可以去驗眼,大約半年至一年一次:「其實早點去都可以,不過四歲左右的小童,語言發展到一定程度,比較容易進行。」如果小朋友其中一隻眼有近視,又或是鴛鴦度數,沒有配戴合適眼鏡可以引至弱視。「例如其中一隻眼 300 度近視,另一隻眼正常,當其中一隻眼長期看不清楚,大腦就會自動壓抑該神經線,形成 Lazy Eye。此外,斜視(鬥雞眼)亦會形成弱視,因為內斜或外斜會令大腦接收兩個影像,於是便會自行壓抑其中一隻眼的神經。」周醫生指十歲前是嬌正弱視的黃金期,過了之後才補救,視力的回復會較慢,效果亦未必顯著。另外,家長亦應為小朋友培養良好的習慣,不要「捽眼」,長期用手擠壓眼球,會造成錐形角膜,令視力變差,即使配戴眼鏡亦不能完全矯正。
周敏明
眼科專科醫生
還記得之前爆紅的《五個小孩的校長》,除了故事真摯感人吸引外,一班天真可愛、真情流露的小演員,同樣是令人買票進場的原因之一。
近日,又有一齣兒童電影上場,由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 Media 21 媒體空間(簡稱M21)出品的首部兒童電影《最後一枝蠟筆》,將於 11 月 21 日公映。此電影同樣由一群天真可愛的小朋友主演,相信又會掀起一番熱潮。
導演翁偉微、潘亨利、5 位兒童演員包括陳燕、周芷澄、蕭兆蔚、黄竣軒、呂振羽於優先場後與觀眾分享電影選材及拍攝趣事。鄭國江老師、楊思琦,以及蔡瀚億(BabyJohn)均出席活動。
此兒童電影為 M21 的嶄新嘗試,較早前舉行 53 場優先場,共吸引 7,300 位學生及教育工作者的踴躍迴響。
電影更分別榮獲 The IndieFEST Film Awards 及 Accolade Global Film Competition 頒發 Award of Merit。
《最後一枝蠟筆》由五位兒童演員領銜主演,內容環繞一個歷險故事,講述一群孩子面對誠信和友誼的考驗與抉擇,啟發兒童思考人生價值。
故事大綱
中國內地來的婷、熙兩姊弟和歡以及從美國回流的 Kathy 及香港本地的福嵐「偵探」,都是小學合唱團團友。在一次午膳過後五人食物中毒入院,一同食用過婷媽媽帶來的炸豆腐頓成疑點。大家決定藉一個中國山區交流團,前往豆腐的原產地,嘗試找出食物中毒的源頭。
在交流的最後一天,五人迷路被困山中,飢困交迫,意外發現 Kathy 的蠟筆可燒成蠟燭,帶來希望。蠟筆不斷熄滅,生存的機會漸減,直至最後一枝……
除非,有一人願意犧牲。
有片率先睇
2010年,前香港足球先生山度士獲英國車路士球會邀請合作,籌辦全亞洲第一所「車路士足球學校」,更於樂富邨停車場天台設有亞洲首個藍色仿真草足球場,多年來為小朋友及青少年舉辦不同的足球訓練。山度士(山 Sir )希望有更多人的年青少喜歡足球運動。
多年來,山 Sir教授過不少孩子,他認為教小朋友最大難度並非來自小朋友,而是他們的父母。「要教好孩子,先從他們的爸媽著手。」山 Sir笑言,他經常都跟孩子的爸媽「吵架」。說是吵架,說到底,山 Sir最終只是希望孩子有最大得著以及有所成長。
港孩經典過案
「曾經有個 13歲的男孩子練習後在浴室不肯自己洗澡,要人幫他才行。我問他為何如此,他說從少到大都有工人幫他洗澡,我跟他說,你一直如此,到 50 歲時也要人替你洗澡的了。」
山 Sir見識過的「港孩」,還有鞋帶鬆綁了,只懂將腳伸出,要別人替他綁上;水樽的蓋子要爸媽替他擰開,還要「專人」將水直接送到他嘴裏,整個過程完全不需「勞動」他們雙手。
「現在的父母都過於疼錫孩子,父母甚麼都不讓孩子去做,他們又怎會成長呢?」
山 Sir笑言,最喜歡教一些頑皮的小朋友。「最希望他們在我們身上學到紀律。有時候,孩子不罵不行。」
「從前媽媽教孩子用籐條,但現在用的是薯條。到我這裏學習,我是嚴厲的。孩子初來時是垂下頭不聽講的,我要訓練到他們懂得自動自覺抬起到來望著我,以及留心聽我講話。我要他們明白,紀律是十分重要的。就是我們的教練也一樣,曾經有教練遲到一樣要受罰,罰停一個月不得授教課。」
孩子要有紀律
山 Sir 欣慰的是,多年來著實令不少孩子有所改變。「有些初來時甚麼紀律都不懂,現在知道甚麼是紀律,也懂得遵守。也有些變得有禮貌;有些不愛說話的,現在變得開朗得多。也有一對孖仔,初來時身體比較弱,現在變得精神健壯得多。」
看到孩子的改變,成為山 Sir 繼續努力教授的推動力之一。
對於小朋友來說,聖誕節其中一樣令他們開心的事情,就是收到一份自己夢寐以求的禮物。
近日,數十名美國亞特蘭大的低收入家庭兒童,正要面對一個教他們難以抉擇的人生交叉點。
放在他們面前的,有他們心儀的禮物,以及他們認為自己爸媽很想得到的東西。他們只能二選一,大家猜猜到底他們會如何抉擇?
這些年齡介乎 8 至 11 歲的小朋友來自美國亞特蘭大男女生俱樂部 (The Boys and Girls Club of Metro Atlanta),當中約 83% 小朋友來自低收入家庭,他們的家庭窮得連購買一棵聖誕樹回家也負擔不起。
這些小朋友的聖誕願望,不外乎希望收到心儀的禮物,如 xBox、Barbie 屋等。
當被問到估計自己的父母最想收到甚麼聖誕禮物時,一位小男孩認為他的媽媽最想要一枚戒指,因為他知道媽媽連一枚戒指也沒有。有些小朋友則估計,自己的爸媽最想要一部電視機,又或者是一隻手錶。
這些孩子被邀請參與一個電視節目的製作,節目跟一個名叫「提昇自我」的活動有關,希望從中讓大家學習犧牲的功課。
節目拍攝開始,小朋友面前分別放了他們心儀的禮物,以及他們認為自己爸媽很想得到的東西。節目主持人著他們在當中二選一。
結果,所有小朋友都放棄自己的心頭好,選擇給爸媽一份禮物。
亞特蘭大男女生俱樂部市場營銷專家 Adrienne Leon 表示,當孩子的爸媽得悉子女的選擇時都大感吃驚。
負責製作這節目的 UP TV 市務部高級副總裁 Wendy McCoy 表示,孩子的表現令人感動。
節目完成後,最終讓孩子們一次過得到兩份禮物。
圖片及原文摘自:www.dailymail.co.uk
現今的孩子生活物質豐裕,如果不從小給孩子灌輸正確的金錢和理財觀念,日後便容易對物件和金錢不珍惜。父母不妨每天花少許時間,跟孩子一起進行「一日一塊錢」的小遊戲,日子有功,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
小編我約算了一下我昨日的開支。
滿 12 個月的嬰兒,基本上可以有以下各方面的能力:
我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每天辛勤地工作只是想給他們最好的,但有否想過孩子真正的需要嗎 ? 細心想想,你有多暸解孩呢?
每個人鄉下都會有D奇奇怪怪嘅偏方,偏方之所以叫偏方,就係因為未經證實療效,自己人圍埋覺得有效就一代代吹捧落去!傳統智慧絕對係有值得學習嘅地方,而唔係樣樣都照單全收,如果唔係就無好似呢位爸爸咁,累到自己個仔入院。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明白英語的重要性,用各種方法幫自己子女學習英語,但大家用的方法都差不多時,如何突圍而出呢?那就要留意一下小細節!
學好英文已經是每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隨著社會競爭激烈大家都明白英文的重要性,要學得快,學得好可以參考以下 3 招。
香港家庭上至小康之家下至草基家庭,小朋友都過份依賴父母工人,導致越來越多港孩出現!其實幫手做家務目的唔係令小朋友辛苦,而係要佢地明白自己都有負任為家庭出一分力,所以安排家務比佢地最重要就係令佢地肯做肯參與!以下就係一D三歲小朋友都可以幫到手嘅簡單事,不妨叫佢地嘗試下。
隨著社會發展,體罰兒童已經是公認的錯誤行為,但與此同時,又擔心孩子將來無規無矩,因此孩子犯錯,要罰之有道。
幫小朋友報課外活動、補習係香港嚟講十分普遍,但並不是每對父母都用正確的態度去看待課外活動,往往弄巧反拙,將小朋友的興趣磨滅!所以我們的心態一定要調整,才能對小朋友作出最正確的協助。
大家在生活上其實有很多小事都忽略了,但其實有很多簡單的方法去提升我們的生活質素。
有時孩子找媽媽幫忙、玩樂、教導時,或許當時媽媽正在忙,都會答說一句「等一陣」。
發脾氣人人都試過,我們試過對同事、對朋友、甚至最親的家人發脾氣,故事中的小男孩也和我們每個人一樣。
如果叫一位媽媽描述她自己是位怎樣的母親,相信可能會說,我很嚴厲、脾氣差,等等的負面自白,因為每一位媽媽都相信自己未做到最好!
第 1 頁,共 29 頁
【小一統一派位】專家教「大抽獎」填表攻略 唔填滿中獎機率更高!?
【刁鑽題目】冰塊不是溶於水!? 小三試題考起媽咪
【親子醫健】中醫推拿助ADHD降焦躁 爸媽必學防疫減壓三招式
【咪做豬隊友】陪老婆跨越3個產程 老公陪產要咁樣做
【慈慧幼苗】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蒸焗注意】購買前後十個必須知道的事項
【自己方式】回鄉證申請竅門你要知
【防蚊產品大比拚】防範蚊、蠓揀邊隻
【急需幫手】警方呼籲市民提供柴灣失蹤女童消息
【入學全攻略】報讀PN、K1必知日期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