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動是本性,但傷及他人的行為就絕對不能原諒,孩子受軟不受硬,一定要慢慢教育。
小朋友大約2、3歲左右就開始「戒尿片」,喺呢個過程裡面,當然會有瀨濕褲的時候;就算已經戒片成功,但係一些場合好似玩緊、上緊堂嗰陣,小朋友唔到最後一刻都唔會話俾大人聽佢地要「去VV」,結果就忍唔住瀨咗…
孩子跟其他人玩,一定會有欺負人或被欺負的機會,如遇上後者,先不要急着找人算帳,而是要用正確的方法安慰孩子。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經歷:孩子遇上問題或困難,你看見了便上前幫助他,孩子卻感到受挫、愛脾氣,大喊:「你根本不明白!」這是因為大部份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經常忘記一點:孩子和我們不一樣。
兒童和成年人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感覺、思考、體驗事物,在面對各類事情,家長應以尊重孩子的真實情感為大前提。道理簡單,但實際上並沒很多人能夠真正做到,當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同理心」。
常見情況
5歲的小兒子不會做數學功課,很洩氣地說:「我不會算。」很多善意的父母會作出類似回應:「你得嘅!加油,乖,我教你。」但是,父母原本善意的鼓勵後,孩子反而更生氣,大叫:「唔得呀!我就係唔識做呀!」
父母的內心是希望鼓勵兒子繼續努力,讓他知道,雖然問題很困難,但他其實有能力自行答題的;然而這句說話聽在兒子的耳內,等於推翻兒子所說的話,讓孩子更堅信自己做不到。而孩子內心的壓力,除了「對功課感到無力」之外,還加上「父母不明白我的情況」,心情會惡化至傷心、生氣、沮喪。
同理心公式
這是人們相處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個盲點:我沒有那個意思,你怎麼這樣反應?重點一直放在「我」上,因為我知道、我沒有、我不是那意思,所以對方錯了。
那「同理心」該如何運用? 「理」代表理解、接受對方所表達的,這不等同需要同意對方,但已經表現出你聽到對方的心聲了。就算你不懂孩子,或不認同他們,也要讓孩子嘗試表達他們自己的感受和觀點,才能真正的建立對話。
魔法公式:同理心 + 道理 / 安慰 + 建議 / 引導
上面的例子中,最完美的回應是:「仔仔,我知道你點解咁辛苦,你而家覺得呢題數好難(同理心),抱下先(安慰 / 正向的肢體觸碰)嗱,你同我講你唔明邊度,我哋一齊試下用咩方法可以答到條題目,我相信你會學識嘅!(引導)」
最重要的尾句,父母應該說:「我相信你做得」,而不要說「你做到嘅」。兩者有什麼分別?前者是你在陳述你自己的意見,而後者卻近似半強迫地要求或命令孩子,讓他做到一些他認為未必能完成的事情。
同一件事情,成人和兒童的感受各有不同,如果父母想對孩子表達,你眼中的觀點,也別忘了認同孩子看待事情的眼光並沒有錯,而非把你個人的觀點說成不可抗拒的事實。
【小一統一派位】專家教「大抽獎」填表攻略 唔填滿中獎機率更高!?
【刁鑽題目】冰塊不是溶於水!? 小三試題考起媽咪
【親子醫健】中醫推拿助ADHD降焦躁 爸媽必學防疫減壓三招式
【咪做豬隊友】陪老婆跨越3個產程 老公陪產要咁樣做
【慈慧幼苗】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蒸焗注意】購買前後十個必須知道的事項
【自己方式】回鄉證申請竅門你要知
【防蚊產品大比拚】防範蚊、蠓揀邊隻
【急需幫手】警方呼籲市民提供柴灣失蹤女童消息
【入學全攻略】報讀PN、K1必知日期及流程